2003年高考作文题目及评析
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句子,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60分)
宋朝有一个富翁。有一天,一场大雨损坏了他家的墙壁。他的儿子说:“如果不修好,肯定会有人偷走。”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么说。果然,那天晚上富翁家里丢了很多东西。财主觉得自己的儿子很聪明,却怀疑邻居的老人偷了。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则寓言。时至今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仍能听到类似的故事;然而,许多不同甚至相反的情况也很常见。当我们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时,情感的远近与我们对事物认识的正确与不正确有什么关系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请以“情感的亲近与对事物的认知”为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所写内容必须在主题范围内。考生可以使用也可以不使用文章中测试问题中引用的寓言材料。 表达自己的意愿。 选择适合自己的风格。 起草自己的问题。 不少于800字。 严禁抄袭。
似曾相识的问题又来了
曹树德湖北省以岭中学汉语言文学带头人
今年高考作文题给出的材料是著名的“智子怀疑邻居”的故事。要求与去年相同。连续问了两个问题,然后引入“话题”。 “注”与往年一样,“一限三自”(内容限于主题、目的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写) 。所有这些都是候选人应该熟悉的。
但差别也很明显。
首先,该主题比以前的命题更具限制性。
“情感亲近”不同于“情感冲动”、“情感利用”、“情感波动”等泛情感的东西; “对事物的认知”是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判断,也不同于普通的理性和决策。如果考生只写出“情感与理性”、“情感与判断”等内容,不涉及“远近”造成的“认知差异”,则不符合题意。 “亲近”二字可以说是问题的标题。
其次,与往年相比,该命题还赋予了一定的立意自由:考生既可以否认这种因“情感亲密”而引发的思维模式,比如现实中的裙带关系、以亲密来判断一切等;也可以否认这种由“情感亲密”引发的思维模式,比如现实中的裙带关系、以亲密来判断一切等。可以肯定的是,“情感上的亲近”对于认知具有积极意义,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亲近引导审美意识等。文章的选题比相对而言有更广泛的选择范围。往年简单的“诚信不能丢”、“答案是多彩的”、“灵魂选择帮助别人”。
因此,可以说,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一“紧”,一“松”:题目进一步“紧”,而主题则“松”。
不过,给题目加上这么多的限制,对于考生来说确实有些困难。就是“情感”、“亲近感”和“认知”,而且要把这些结合起来,这是相当一部分考生很难驾驭的。话题太有限了。我不会说它会通向死胡同,但它肯定会是一条很窄的巷子。
高考作文一直把价值观、道德观放在突出的位置,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倾向带来了很多弊端。尽管今年论文的目的不是直接道德的,但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含义。考生对“情感亲密”和“对事物的认知”之间关系的理解程度将决定论文目的的质量。语言表达的地位尚未得到有效重视。这也许还是一个遗憾。
北京卷
无论是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有令人难忘的转折。你一定会感受到、思考和理解这一点。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为“转型”。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欢乐与悲伤
韩军清华附中特聘教师
我认为“转”这个话题是一个非常适合考生的话题:学生可以从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广泛谈论“转”。
也就是说,当考生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上手是非常容易的,思维是非常容易展开的,思路是非常广阔的。
很容易开拓思路,很容易点燃考生的写作热情。这就是喜悦。但也有担忧。
去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是“规则”,今年却是“转折点”。对于这两个话题,大家一看就知道,去年针对的背景是韩国世界杯和中国入世,而今年的背景则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换届”。到第四代。或者说非典危机一定会过去,历史将会有新的转折点。
这就是我的“担心”所在。去年和今年的话题我一般都是“猜”的。相信有很多人也猜对了。
如果出题者提出的问题更容易让人猜到,那么测试的意义就不大了。
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作文题目很容易被猜到呢?就是因为出题者太喜欢追热点话题,追随社会政治、文化、经济、体育等各个方面的热点话题。
追随热点也未尝不可,因为“文章是根据时代写的”。但我想说,关注热点的时候,似乎应该追得更远、更委婉一些,不要太直接,也不要太近。
上海卷
“杂”有多种含义,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请联系生活或者科学、文化、艺术等,对“杂”这个话题选择自己的观点,拟定自己的话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没有限制(不需要诗歌)。
体现开放和素质教育精神的作文题目
黄玉峰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
近年来,虽然高考作文题有了很大的开放,题目越来越能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但总体来说,仍然受到较大的限制。比如2002年的《面朝大海》和《心灵的选择》,可能仅限于一种心态,或者涉及道德范畴,方向性很强。 《杂》的话题比过去更开放、更少限制、更批判、更文化。它可以拉开差距,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
从内容上来说,“杂”可以体现一个人的素质,体现知识的广度。古人云:“博学多才”。这个“专家”也是五花八门。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常常强调专业知识。强调深度,而忽视“广”、“杂”、“多样性”。事实上,现在连科学研究都讲究“边缘化”,也有点复杂。考生可以通过分析“杂”与“狭”的关系来反思教育。
文章还可以写“杂”与“专”的关系,“专”与“精”的关系。在两者的关系中,体现了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从形式上来说,这个话题可以写成一篇记叙文,通过某件事或一次经历来描述“扎克斯之美”;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谈论对“杂”的理解,阐述“杂”的原理;还有更多可以用叙述、讨论的形式来写“杂趣”。
我认为这个选题之所以选得好,是因为它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题目不大,但可以从小角度看。给大家有话要说。与2000年上海世博会相比,2001年上海世博会在文化传统话题上更加自由。但表现如何,取决于考生的学术基础、知识和阅读量,以及对生活和社会的关注和理解程度。
“变”是论述题的生命线。近年来,上海的作文题不断变化,给考生猜题、答题带来了困难,从而促使考生在读、写、做人等基础问题上下功夫。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道作文题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