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全国及京沪高考作文题名师点评
今天是高考第一天,高考作文题也随着上午语文考试的结束而浮出水面。全国及上海、北京高考作文题目如下:
全国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句子,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60分)
宋朝有一个富翁。有一天,一场大雨损坏了他家的墙壁。他的儿子说:“如果不修好,肯定会有人偷走。”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么说。果然,那天晚上富翁家里丢了很多东西。财主觉得自己的儿子很聪明,却怀疑邻居的老人偷了。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则寓言。时至今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依然能听到类似的故事,但许多不同甚至相反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当我们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时,情感的远近与我们对事物认识的正确与不正确有什么关系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请以“情感的亲近与对事物的认知”为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所写内容必须在主题范围内。考生可以使用也可以不使用文章中测试问题中引用的寓言材料。 表达自己的意愿。 选择适合自己的风格。 起草自己的问题。 不少于800字。 严禁抄袭。
北京作文题
无论是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有令人难忘的转折。你一定会感受到、思考和理解这一点。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为“转型”。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60分)
上海作文题
“杂”有多种含义,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请联系生活或科学、文化、艺术等,以“杂”为题目,选择自己的角度,拟出自己的选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没有限制(不需要诗歌)。 (70分)
今日,上海《新民晚报》邀请专家对全国及北京、上海的高考作文题进行点评。以下为专家个人观点:
上海大同中学校长、特级教师杨明华点评全国作文题
写一些东西来反思和发展一些东西
阅读高考语文试卷的作文题是一种启示:它启发你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它激发你思考生活和你自己。今年的国考题目是一样的。提供一个寓言,引入一个话题,提示两个想法,让学生尽力展示自己的才华。试题简单朴实,注重高中语文教育的基础知识,却让学生思考、理解、会写、会写。一个寓言可以引导学生想到许多类似的寓言或生活片段。两个提示(情感的亲近程度和对事物的感知深度有没有联系?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素材。三个“自己”(自定思路、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加上试题中引用的“可用或未用”寓言素材,给予学生充分的写作自由。基本功一般的可以按照规律,按照题目提示的方向思考写作。基本功好的同学可以抛开材料,大显身手。
我很高兴考试题目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突出学生的个人优势。我很高兴试题简单、朴实,让学生写作时有依仗,拓展思维。培土育苗,重基础不限发展,这才是正题。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黄玉峰点评北京高考作文:
说“转”
今年的北京卷论文题目《转身》是去年全国卷《心灵的选择》的姊妹篇。
如果说“选择”是一种主观行为,那么“转向”则是对客观结果的认识。问题提示可以从“个人经历”和“社会生活”两个方面来思考。在快速变革的时代,个人的学习、生活、思想认识都可能发生巨大的变化。看似平凡的事物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应该被挖掘出来。
近年来,国际国内社会生活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其中一些是转折点。如何理解这些转折点的意义,体现了学生的见识和思考,体现了学生是否关心身边发生的事情。事物。比如非典事件对于我们国家各方面的管理乃至制度完善的认识都有一个转折。这是对埋头书本、只注重成绩的现象的提醒,也是对未来人文教育的指引。
此外,还可以写历史上的某些事件和个人生活中的某些转折点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对这些事件的理解反映了考生的能力,也可以看出考生能否阅读。
上海金源高级中学校长、特级教师赵凤飞点评上海高考作文:
“杂”话
《杂》这个话题非常个性化,个性就体现在提出话题的人独特的视角上。考生第一次看题时可能不知所措,心理准备也没有充分,但仔细分析后还是有话可说、有道理。同时,这个话题还体现出三个好处。
首先,它帮助考生巧妙地选择一个熟悉的角度来写作,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因为“杂”话题涵盖的话题范围很广,视角也很多。
二是有利于考察考生的概念能力。 “杂”包括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的广度,也包括情感上的褒贬,甚至包括科学的优劣观。考生写的“杂”东西,可以杂而不乱,杂而不乱,有规律,从而写出事物的真、善、美;也可以反过来,写混合但无序的事物。它描写了事物给科技、文化、艺术等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而写出了人们求真、善、美的毅力和精神。
三是有利于引导素质教育向注重基础的方向发展。这个题目虽然出人意料,但对于引导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很有帮助。 “杂”文章,其实是指世间万物皆文章。书本上的东西是文章,社会上的东西也是文章。平日里注意积累,考试的时候自然有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