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高考语文(北京卷)试卷分析

思思

2003年高考语文(北京卷)试卷分析

您还记得2002年北京高考第一张试卷发布时,考生、家长、老师的反应吗?一张试卷就像世界上任何重大事件一样受到关注。人们关注的不仅是北京高考的题型;新试题(名句听写、文言翻译、古诗词欣赏)的设置方式;他们也更加关注在语文命题改革中如何落实,这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也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的推进。各种猜测的答案都在一张浓缩了知识、智慧和对考试大纲精神的充分理解的试卷中找到了。由此,北京汉语考试集团得到了北京师生的认可。 2003年高考可谓“一个不平凡的时期,一个不平凡的命题”。与“提前一个月”有很大不同,与“非典时期”有很大不同。虽然高考一张试卷决定一生很残酷,但我们仍然要追求“一张试卷”的最佳效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更好的体验;使绝大多数考生首先心态稳定,能够顺利完成其他三项考核。尽管我们从未评估过语文学科在整个考试链条中的作用,尽管我们还未能完善高考人才选拔项目各环节(命题、监考、阅卷、招生)的设计和运作, ……),但至少我们注意到了一道好语文题在整个高考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命题组严谨的工作作风、科学求实的探索精神、开放的态度,不经意间在今年的试卷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从学生们完成高考后的笑脸就可以看出。经历了非典之后,人们对包括生活在内的很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经历了三道北京试题后,人们对北京试题有了更加完整的认识。所谓“平实、稳定、易学”,是北京人对试题最中肯的评价。 1. 考试要点及(部分)答案:题号测试内容、能力得分及答案1. 基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18分,每题3分) 1 现代汉语普通话发音B2 错别字A3 填写空白D4 成语运用D5 语言障碍C6 连接B 2. 科技文本阅读(12 分,每题3 分) 7 文本意义筛选B8 文本意义理解C9 内容理解A10 文本意义推理B3文言文阅读(15分,每题3分) ) 11 实词解释(爱、词、是、乃) B12 古今意义A13 虚词(尔、其、之、一)的意义及用法) C14 遗漏C15 内容叙述与分析D 4.诗歌欣赏、文言翻译与听写(15分) 16文言翻译(5分) 老师的话可以说是苦口良药,但我还是不完全了解我内心的野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计划。 17 唐诗鉴赏(诗意、比较阅读)(6分) (1)鉴赏与判断B E (2)比较鉴赏体裁:均为七言绝句内容:均表达了作者看到与去年相似的风景所引发的情感对人的思念,可能会流露出对事物是非、人不对的感伤。

写法:在第三、四句中突出主题,加深意境或去年与今年的比较。默写(4分) 《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的句子: 银瓶破碎,水浆迸发,刀枪声中,铁骑凸出。 《千赤壁赋》形容听觉的句子:余音缭绕,如缕缕。 5. 现代文学阅读(18 分) 19 文章阅读的总体认识(5 选3)(4 分) D E20 文章阅读的微观理解(7 分) “富贵雅士”与话题的关系无法真正欣赏叶羽的诗,作者以此来引出自己的话题。 不能使用“接收”、“感知”等词语。笔者认为,美国教授从《夜雨》中感受到的是轻松和无拘无束,而作者收获的是对诗歌和哲学的深刻理解。 (3)信息提取困难21 提炼和阐述文章信息(3分) 如果人在与自然的对抗中明确无误地战胜了自然,就会产生一种轻松愉悦的美感;如果竞争势均力敌,就会有一种悲壮的美。 22 作者观点的阐述(4分) 不同意。因为作者认为,现代是人类活力和原始创造力的发展时期;人类在与自然的较量中依然会有诗意的体验。 6 语言运用(12分) 23 概括新闻内容(3分) 中国科学家在辽宁发现了四翼恐龙化石,这或将改写有关鸟类起源的结论。 24 模仿(模仿问题中包含的答案要素:句子结构、隐喻、选择另一件事、评论)(3分)答案稍续:(6分)根据要求描述一种情况(1)(2) )要表达一种感觉,两个段落都必须包含“路、人物、脚印”三个词。答案概要7 写作(60 分) 26 个“转” 2、北京高考语文试题特点:以大纲为基础,平实稳定,严格按照高考精神可参考。高考大纲。学科考试的主要内容、对应的学科能力、试卷长度、需要阅读的课文总量、要求学生写的字数、试卷的结构、题型、题干描述、难易题、主客观题比例等方面都体现了《考试须知》的精神。试卷的整体设计看起来很熟悉,稳定性走在前列。基本保持了2002年高考试卷的风格,有很多变化和创新的元素。试题所蕴含的大纲理念,无形中将中学语文教学带入了“循证”轨道。在帮助高校选拔新生的基础上,还将帮助北京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三、试题评价: 1、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看似不难,但做对却不容易。教材的选择十分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通过纠正日常生活中不规则的发音、不规则的书写,培养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习惯,净化祖国的语言。通过听写,可以养成诚实学习知识的习惯,杜绝猜测和赌注。提高全民文化素养,从语文命题开始。从上表可以看出,第一大题有6个小题,测试内容依次为单词的读音、单词的字形、单词的使用(包括成语)、错句的修改和句子的衔接。无论是单词发音还是词形,无论是根据上下文选词填空,还是习语的使用,都体现了“常见、熟悉、常用”的原则,既不偏见也不奇怪。尤其是对成语的考察,实际上是对文化积累的考察。没有一定的成语积累,很难在生活中运用得当。

虽然本次考查的四个成语“难得一见,同日而语,小而大,不可思议”,但由于成语的整体意义、八股结构、来源复杂,使用时仍需注意避免使用现代规则和古代规则。从字面上理解成语的意思,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上下文,在细微差别上下功夫。句子衔接题特点突出:段落和选项表达简洁,简洁体现工夫,知识融入能力。一般情况下,做这类题时,首先需要区分非上下文句组和上下文句组的区别。对于非上下文句群的衔接,首先应该对所有句子进行整体分析,确定其基本内容、主要表达方式以及句子之间的时间、空间或逻辑关系。然后抓住关键词,对句组进行调动。以及基于段落的知识来调试句子。对于上下文句群,要注意其观点倾向、上下文的具体情况,或者话题的特殊要求。这个问题肯定属于后一类。句子衔接对命题和解题能力以及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极高。如果把句子衔接的思维过程记录下来,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考生是如何利用选项、联系上下文、把握衔接词和标志词,进而通过推理、判断、适当安排思维过程的。好的连接题,连接重在逻辑,结论经得起推敲。第6个衔接问题注重选择有趣、可读的段落,但也强调内在的思想凝聚力。如果忽视词语的思想功能,就可能陷入误解,落入理论家的陷阱。对于普通考生来说,这是近年来看似简单、最容易被愚弄的连接性问题之一。听写的范围在大纲里写得很清楚,真想给学生加分。如果按照要求学习分在5个学期的话,应该说没有太大的压力。不过,候选人普遍回应称不会保持沉默。华才的诗为什么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呢?我们在欣赏默写题的精美设计的同时,也应该反思我们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于默写,学生们确实有一种幸运感。筛选了又筛选,缩减了又缩减了28首诗,背下来很难,但字却写不出来。本次听写测试强调理解下的记忆以及两篇作品内容的一致性。默默写下的短短四句话,渗透着出题人的审美趣味。这种在汉语试题设计中体现中华文化深厚底蕴和艺术修养的尝试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对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2.阅读题(文言文、现代文本)经过精心挑选。标题简洁明了。答案是有根据的。文言文阅读,段落不长,有一定情节,可读性强。教材的选择与往年不同,学习和学徒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试题时要注意与教材的关系,典型题数为13题。提醒学生注意日常学习,把握“一”。在考试中,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能力的转化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的,“反思”不能凭空做出。一个1.5分的小题,在考核和日常教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现代文本的命题具有鲜明的特征。无论是整体把握还是微观解读识别,总体思路都是:强调阅读,尽量避免不读课文就做题的倾向;强调答案不是空穴来风,可以根据课文中的单词、句子、文字。从意义、标题、主题等明显或隐含的信息中寻找依据;强调因不同阅读风格而不同阅读方法的技巧可用于解决问题。体现了出题者对阅读测试的准确把握。 3、写作重在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写作题转折点。 “转”1.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方向、状况等。

2. 文章或语义从一个方向转向另一个方向。 “转”的核心含义在于“改变方向”。 “转折点”这个词我们经常听到。出乎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破译文字并不难,只要在写作中准确把握主旨,材料与思想统一即可。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