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照海倚天
历史静静地埋藏在时间的沙里,当我们回首时,已无踪影。然而,当我们真正回首聆听、抚摸这段尘封的记忆时,总有那么一串串的名字在沙漠中猛然回响。
往事如烟,时光荏苒,但这样一个熟悉的名字却带不走,一个被别人依赖、被别人鄙视、被别人仰慕、被别人鄙视的名字。 ————曾国藩。
群峰静静地矗立在夕阳的映衬下。或许曾国藩本人留给后人的,也是一座无言的无声丰碑。一个自幼学业优异的天才,一个二十多岁就考取科举的青年儒生,一个在太平天国遭受打击、面临困境时挺身而出拯救清政府的勇者。内忧外患。他曾经在官场上非常得意,达到了官场的最高境界,但他也受到排挤,流落乡村;他曾背负百万甲胄上战场,骂方丘;有一次他被打败了,差点淹死。这种完全不同而又神秘的人生经历或许是他生命中两种完全不同性格融合的体现。
内圣外王,是的,这就是国藩一生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我打开了《曾国藩家书》,打开了《冰鉴》,打开了属于国藩内心的那一页。我很震惊。难道这就是名噪政坛、在战场上果敢作战、坚忍果断的清廷顶梁柱?不!不像那样!滋润意味深长的话语,殷切的警告,真诚的承认错误;一份善良,一份宽容,甚至还抄袭了曹植的“烈士多一份悲悯”。我不禁惊叹,不禁感动,不禁反思。纵观历代先贤,有秦汉的儒雅,有唐宗宋祖的文采,有成吉思汗的弯弓巨鹰。但谁能像曾文正那样,内圣外王呢?作为官员,他清廉无私,热衷招揽人才;作为将军,他机智稳健,步步扶持;作为儒家,他谦虚内敛,毫无文人气。嚣张跋扈,为父为兄,对亲人都会严厉。不让人开悟,鸡犬升天。曾国藩是一个永远无法被理解的人。他是一位文人、儒将、良官。也许只有毛泽东主席的评价才是最中肯的:“曾国藩是地方阶级中最有权势的人物。”
花儿无奈落下,毕竟人无完人。安庆城被毁,大叛乱持续了三天;天京陷落,大叛乱持续十天;他们逃到外国避难……这些都是事实。我不知道他们是故意的还是被迫的。
“若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返。若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流年如水,光阴如闪电。或许,只有历史才能让“无”成为现实。碑头上刻有“满”字。也许只有历史才能最好地诠释天京城破时曾国藩即将披上黄袍时写下的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