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高考全国卷优秀作文·情与理的抉择

思思

2003年高考全国卷优秀作文情与理的抉择

我经常听到长辈们说:“中国是一个大善的国家,走到哪里都要表现出一点善意。”

诚然,中国经历了漫长的“民治”时代,重人轻义的观念根深蒂固。或许正因为如此,对人伦关系的重视,在几千年来逐渐形成了一种人类文化、一种社会文化,甚至一种民族、民族文化。皇帝身边有宠臣,父母有宠爱的儿女。情感上的亲近确实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一个人对他人的态度。俗话说“不食虎毒,不食虎毒”。当然,最亲近的人也是最值得信赖的人。这是可以理解的。记得看电影时听到过这样的对话:“中国鬼子和洋鬼子有什么区别?就是中国人有人性!”这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我常常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有机会体验到这一点而感到自豪。我们为人情味感到自豪,这是炎黄子孙特有的文化。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我对“人的感情比理智更重要”、“不尊重人的感情一切都困难”等看似真实的论断产生了怀疑。社会充满了情感和理性。我们在做决定的时候应该如何做出判断呢?我们应该注重人的感情还是原则?我深深感受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情感上的亲密不应该继续成为正确认识事物的障碍。在年轻人眼里,浓浓的爱应该高于一切。

近日,湖南省开展了向郑培民同志学习活动,记者专门采访了他的家人。其中,儿子的话让我感触很深。他说:“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想过要依靠父亲的地位来帮助我做任何事情。进入社会后,我从来没有想过要依靠关系,因为我知道,一旦我达到了父亲的水平,我一定会无法通过。”亲密的关系并没有影响郑培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他没有因为个人利益而放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脚踏实地、勤奋无私。他们父子俩的高尚情操在当今社会实属罕见。

尽管中国自古就是“亲民国家”,但我坚信,情感上的亲密不会成为我们新一代接班人正确认识事物的障碍!

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做出选择并不难。从“重情轻义”到“重义轻情”的道路虽然很漫长,但也将非常艰难。但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我们一定有决心、有勇气,一定会把这条真理之路走得又宽又好!

[简评]

本文属于议论文一级卷。本章首先分析了中国作为“人伦强国”的历史,提出人伦不应该成为正确认识事物的障碍,并举了学习郑培民同志的例子,紧扣主题,并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诉求。

判断要点: 内容:24分;表达:25分;拓展层次为“透过现象深入本质”:10分,总分:59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