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学天才高考作文只得25分
近日,网络上比较热闹的一件事是,南京考生费莹莹今年高考作文仅被判25分。以作文满分60分来看,这是“不及格”。如果这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她不仅会承认自己运气不好,还可能会悲伤地“反思”自己为什么写得这么差。
但费莹莹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她的父亲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人物。可以想象,父辈的影响,一定会让费莹莹读书更多,文学写作能力更强。果然,去年费莹莹参加首届全球华人青少年写作征文大赛时,她的作文《站台》给所有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终从八万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她平时的练习很多都是学校作文,她还出版了几本论文集。 《站台》还被选为高中语文阅读书。
能取得费莹莹这样成就的孩子屈指可数。如果我们的考试制度更灵活一些,单凭这个成绩,这个孩子就应该免去汉语考试。
那么,费莹莹的这篇文章真的写得那么差吗?不必要。我看到很多老师甚至著名作家对这篇文章的评论。结论是非常好,应该给高分甚至满分!作者也读过这篇文章,但不想打分,因为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那么问题来了,考试学生作文的目的是什么?
我不禁想起苏轼在科举场考试时的一件轶事。根据杨万里的《成斋诗谈》和陆游的《老雪庵笔记》,请苏轼写《刑赏廉洁论》。这是一道极其无聊的考题,为了有效论证这一正统观点,苏轼编造了一段史料,“皋陶说‘杀三’,尧说‘赦三’”,即使是博学的考官也会感到困惑。欧阳修不知道它的来历,所以他在金榜题名后,不得不向苏轼请教这句话的来历。没想到,苏轼竟然坦言:“为什么需要本源?我只是觉得理所当然!”欧阳修非但没有暗自抱怨自己受骗,反而“赏其英雄气概”,说:“此人善读书,善用书,将来必善文。”他将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
本来,用史料胡编乱造,肯定触犯了学者的禁忌。苏东坡泄露消息后,按照考试规则,他应该立即被从金牌名单中除名,但欧阳修却看到了另外的东西,看到了这个人的“英雄气概”,甚至看到了这个人“将在天下无双”。未来将通过他的文章走向世界。”
严格的科举制度是历史上历朝历代选拔人才的制度。它杀死了世界上许多真正的人才。但如果考官眼光敏锐,对什么是人才、谁有可能成为人才有独到的理解,也能筛选出像苏东坡这样的伟大作家。
换句话说,考试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考试视为结束,考生将被要求按照考试培训的要求撰写论文。这类作文根本没有灵性,很难衡量考生的真实水平。通常无需承担任何风险即可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分数。这有什么令人鼓舞的呢? ————平庸!
事实上,我相信即使是认为费莹莹这篇作文“跑题”的评委也不会否认这是一篇充分展现了该学生文学才华的作文。文笔清新,感情细腻。它可以判断这个孩子的作文水平。毫不夸张地说,他是高中生中最优秀的。相比之下,今年的高考作文中,就有诗歌、古文获得满分的例子。据报道,评卷老师也发现了很多缺陷。一首290字的诗没有达到“不少于800字”的要求。然而,经过充分讨论,评委们一致认为,这不仅充分体现了考生的语言水平,也展现了考生的个性、勇气和创造力,因此抛开缺点,仍然给出了——分的满分——这是为了只是将测试放在合理的位置作为一种手段。
如今,25分作文已经是既成事实,改变的可能性似乎微乎其微。不过,我认为费莹莹交出了一篇更好的“论文”。她在网上写了一篇文章为自己的论文辩护,引发了一场真正的讨论。我相信,这次讨论一定会让千千万万的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这篇文章,重新思考我们识别和选拔人才的标准。这比一篇完美的论文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