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遇心理问题多不愿倾诉

思思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深圳大部分学校都配备了心理学教师,但这些教师也教授其他学科,而且大多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一个尴尬的现实是,大多数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并不愿意找导师来解决问题。这一现象背后所体现的中小学心理教育机制值得关注。

现状

学生不愿谈论心理问题

今年秋季开学,南山某中学高一新生王生(化名)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王生在学校和同学的关系一直不好。他似乎感觉同班乃至其他班级的陌生同学总是用异样的眼神看着他,他心里感到自卑。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一个多学期,曾经的好朋友的同学也离他越来越远了。不仅如此,即使回到家,他也很少与父母交流。

这样的变化让王生的父母非常着急。他们明白孩子的心理出了问题。父亲王斌非常担心,“如果不及时调整,会给孩子以后的学习和成长造成很大的障碍。”王胜表示,他也理解自己需要心理上的调整,学校也有心理辅导老师,但他不太愿意去找他们倾诉、解决问题。

当被问及原因时,王升直言,学校所谓的心理老师也教他们的政治课,“我不想直接告诉老师我的真实想法和困惑。”他说,有些是他自己的隐私。老师告诉我,我怕老师以后对我有不好的印象。他坦言,这种非常矛盾的想法一直在影响着他,导致他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笔者的调查中,像王升一样出现心理问题却不去找老师解决的学生还有很多。他们担心自己的心理隐私会在学校传播,造成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尴尬。福田一所外国语学校大二女生黄欣(化名)上学期偷偷喜欢上了班上的一个男生。她很困惑,但想到“违反校纪”,她又不敢告诉任何人。

虽然黄馨也知道,这个年纪不应该讨论感情,但半年之内她还是摆脱不了。站在笔者面前,黄鑫看上去颇为憔悴。当提交人问她为什么不寻求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来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扰时,她有些困惑地问提交人,因为她的心理咨询师还是一名德育老师。 “这样的问题该如何解答呢?”告诉老师吗?你怎么能告诉老师你的情感隐私呢?”

超过65%的学生不愿意咨询心理老师

笔者了解到,超过65%的学生表示遇到心理问题时不愿意直接咨询学校老师。他们说,其中许多问题是内部和私人的。

学校老师张慧说,她从事学校心理实践已有10多年。从实际来看,确实有大量的学生不愿意向学校的心理老师报告心理问题。 “每天只有大约两个学生去咨询。”张辉表示,真正需要纠正心理问题的学生远不止这个数字。

她表示,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现在的学校辅导员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她表示,虽然目前大多数学校都配备了专业的心理教师,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专职的。 “有相当多的心理咨询师同时兼任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他们在实践中很难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非常专业的咨询和研究。”这种情况给学生的角色认同带来了问题。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使学生很难了解自己是否是专业辅导员。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在真正遇到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时不信任心理老师。另外,目前的心理咨询虽然归学校“德育部”管理,但德育与心理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目前学校没有完整的心理学体系,只隶属于“德育部”,很容易导致角色错位。 “最重要的规范,”她说,“是归属感问题。”

笔者在对多所学校的调查中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集中在与同学、老师、家长的人际关系、学习压力过大导致的焦虑症和情绪混乱等方面。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成功沟通大多是为了缓解学习中遇到的压力,但出于人际隔阂和情感,大多数学生不愿意与老师沟通。很多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也非常谨慎。

阶乘

学生因教师的双重身份而望而却步

心理咨询师邓孟红表示,学校配备心理咨询师,可以为孩子们普及心理知识,增加孩子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及时发现孩子们的心理风险,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为孩子和家长提供及时寻求心理帮助的场所。

对于一些不愿意向心理老师咨询的学生,她认为,心理咨询的有效性取决于能否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而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事实上,咨询的角色越纯粹,越有利于建立信任关系。因为来访者只有在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才能敞开心扉,所以心理咨询行业的规则是咨询师不会为自己的熟人、朋友提供咨询。学校心理老师和寻求帮助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老师,又是辅导员;作为学生和访客。有时他们很难界定自己的身份,所以学生不愿意咨询,是担心老师知道自己的担忧,还是担心去咨询就意味着自己正在接受教育。因此,学生不愿意找心理学老师也是有道理的。

邓孟红表示,国外的通行做法是让学校与社会上的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合作,将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交给专业机构。这种模式更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也减少了学校的管理。对于压力,学校和专业机构相互合作。心理教师做普及知识、发现问题的工作,专业机构做咨询辅导的工作。

建议

关键是建立和谐的信任关系

对此,深圳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王健指出,学校对心理咨询师的需求量大,但专业、高素质的人才却很少。这是一个基本的实际问题。他坦言,中小学心理咨询教师需要有一定资质的人员,但目前只能进行补充和更新,提高整体素质。对于归属不明的问题,王健认为“这不是问题”。他还表示,学校和专业组织相互合作解决问题的想法目前并不现实。他表示,深圳将于年底前成立心理咨询中心,配备2至3名高水平心理专家,为中小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那么,如何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隔离,让学生主动找老师解决问题呢?大部分受访者表示,首先师生之间应建立和谐的信任关系。学生说出内心的秘密需要勇气。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内心的变化并一步步详细了解,并与同学进行交流。成为朋友并尽可能向学生保守秘密。但在处理流产等重大事件引发的心理危机时,学校必须配合家长,违反了“保密”的原则。这些老师表示,对于类似的情况,他们也会提前征求学生的同意,并提前与家长做好相关工作。

调查

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流于形式

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不少学校专职心理咨询教师认为,目前中小学心理咨询工作质量低,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某重点中学高级心理咨询师表示,目前中小学心理咨询师资大多来自学校德育工作者、行政人员、班主任、医务人员等,他们缺乏心理知识,尤其是心理基础知识。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了解的是,有的学校心理咨询老师甚至设有名义上的心理咨询室,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完成指标。这就难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想要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有专业、权威的心理专家学者团队作为坚强的理论后盾,在实践中指导和帮助。”一位老师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