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界不同地区正在经历台风、地震、战争等天灾人祸时,各种突发事件也不可避免地潜伏在我们看似平静的日常生活中。也许我们不能保证给孩子一个完全没有阴影的童年,但只要我们有相应的知识,避免陷入因无知而造成的误区,即使发生意外,我们也能帮助孩子走出阴影,走出阴影。让欢笑重新回到他们的心里。在生活中。
对童年创伤的误解
误区一:如果孩子的身体没有受到直接伤害,就代表他就不会有事吗?
当孩子的身体受到直接伤害时,我们往往可以认识到孩子的身心都受到了创伤。但是当孩子的身体没有受到直接伤害的时候,就没有问题了吗?目睹伤害场景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吗?
专家解释:目击者也可能受到创伤
孩子受到心理创伤有两种情况。一是孩子本身受到直接伤害;另一个是当他目睹受伤时。受伤者离孩子越近,孩子受到的心理创伤就越严重。
误区二:天哪!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严重吗?
我们花了太多时间处于“正常”状态,所以一旦发生意外伤害,我们往往会失去判断标准,不知道孩子的情况是否很严重。当孩子出现不良反应时,我们感觉就像天塌下来一样,甚至希望自己能够为孩子承受伤害。事实上,孩子遇到有害事件后,会出现一些身心反应。从短期来看,这种情况是正常的。
专家讲解:孩子遭遇创伤事件后常见的反应有哪些?
当孩子遇到创伤事件时,他们会在生理、情感、认知和行为四个方面产生一些不良反应。
1.生理反应。创伤期过后,孩子会出现各种身体反应。儿童可能会出现饮食和睡眠问题,例如无法进食、恶心、呕吐、腹泻、体重减轻、睡眠困难和噩梦。可能会出现肌肉震颤、出汗和哭泣。有些孩子会头痛、胃痛,或者总是抱怨很累。可能会出现一些皮肤反应,例如皮疹。如果孩子从后面受到攻击,当他或她身后有动静时,他或她可能会受到惊吓。
2.情绪反应。儿童在遇到有害事件时通常会感到恐惧。电影闪回等“插入记忆”也很常见,脑海中不受控制地浮现出伤人的场景,引发负面情绪。有些孩子脾气暴躁,容易发脾气,易怒。有的孩子会很郁闷,“萎靡不振”,甚至躲起来。有的孩子也会很孤独,不哭也不闹,处于一种麻木的状态。这是一种“情绪冲击”,是遭遇过强刺激后的自我保护反应。年龄较大的孩子也可能会感到内疚,觉得自己应该阻止某些事情发生,但却没有这样做。
3.认知反应。孩子可能会出现记忆力减退并容易忘记事情。有些人会出现方向感下降以及时间和空间感知能力差的情况。高级认知能力,例如思考和决策的能力也可能会变差,你可能无法像平常一样思考问题和做出决策。孩子可能会暂时失去目标和愿望。
4.行为反应。受过创伤的孩子会变得非常依恋他们所爱的人,永远不会离开他们。如果不在亲人身边,他们就会变得焦躁不安。许多孩子在沟通方面存在困难并且不信任他人。有些孩子不信任所有人;有些孩子则不信任所有人。其他人不信任某些人。比如说,如果伤害他的人是一个老人,他就会不信任所有的老人。有些孩子在进入陌生的环境时会高度警惕。例如,遇到火灾的孩子在进入封闭空间时会非常紧张,会先寻找出口。还可能出现暂时的社交功能下降,例如无法与孩子一起玩耍,无法去幼儿园或学校。还有很多孩子会表现出“倒退”行为,即会回到小时候的行为,比如吃手指。尿床专家解答:
进入学龄的大孩子,在受到创伤后,可能不仅担心自己会受到伤害,还可能担心父母会出事,自己会受到伤害,甚至担心自己会成为孤儿。这些都是常见的反应。
认知疗法可以用于他们。通过分析实际情况,可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担忧是不合理的,并通过合理的观念营造安全感。
你也可以教他一些实用知识。例如,当家长外出时,你可以预约给他打电话,保持联系。他还可以给父母打电话。这帮助他明白哭泣和担心并不能解决问题。他可以学会运用知识来解决紧急情况。
误区三:孩子太小不懂事,事情不提就过去了吗?
电影中经常有这样的场景。当家里发生意外的事情,比如亲人去世时,大人不会向孩子解释真实情况,只是说:“某某走了。”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这种“鸵鸟政策”,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这么小,还不懂事,所以他很可能什么都不懂!也许不提就走了。
专家讲解:处理创伤事件的原则—— 沟通与表达
父母常常误会孩子不懂事,就假装什么都没发生。事实上,孩子们可能表面上表现得漠不关心,但他们会记得,他们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描述所有的细节。因此,无论您的孩子多大,都要帮助他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
从两三岁开始,孩子就有了语言,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当他愿意说话时,大人就应该听。无论他的言语多么幼稚,他都应该表示理解和安慰,并且应该一直陪伴在他身边,不要阻止他说话。
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成人可以引导他们讲述发生的事情和感受,这样可以减轻心理压力。有些孩子性格内向,比较“无趣”,需要帮助他们向父母释放内心的感受。
当然,当孩子不愿意说话时,不要强迫他。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经意地表明你愿意倾听他所说的话并表示接受他的感受。对于孩子的问题,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进行适当的解释,让孩子明白发生了什么,但没必要告诉孩子太多与他无关的细节。
专家解答:2岁至5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遭遇创伤后的主要表现会是极度依恋、做噩梦、夜惊以及尿床等“倒退”行为。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应该从态度上接受他,并尽可能地鼓励他。即使你做了尿床之类的事情,也不要嘲笑它。父母应该尽力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并给予理解。
在方法上,可以采用行为矫正的方法,比如孩子不尿床就给贴一晚,然后两三晚,然后逐渐恢复。
还可以采取一些辅助措施,比如晚上少喝水,半夜叫醒他等。睡前看一些快乐的电视节目,读一些快乐的童话故事。你可以在房间里放一盏小夜灯。当他尿床哭泣时,平静地走过去安慰他,告诉他没关系,这是正常的。
处理时的肢体语言和语气很重要。如果孩子尿床了,家长就会紧张地冲过来,尖声说:“哎呀!你又尿床了!尿床没关系!”这样的父母的语气和行为无疑传达了相反的信息:尿床是可以的。
如果孩子住在幼儿园,需要和老师沟通,并要求老师配合。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如果其他孩子嘲笑你,老师应该冷静地解释:“这很正常,任何孩子遇到这样的事情都可能尿床。”不要太关注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