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记者就社会关心的问题,对著名作家、心理学博士毕淑敏(以下记者提问时简称“吉”,毕淑敏回答简称“毕”)进行了专访。如心理健康、家庭教育、青少年成长等。
记者:您具有作家和心理学家的双重身份。今天我想问一些心理学方面的问题,请毕博士给我一些建议。
毕:笑。我的心理学博士学位没有学位。那时我年纪已经很大了,学外语似乎有点不值钱了。我的心理学专业被申请了,所以我放弃了学位,但我的专业是合格的。我是一名没有学位的医生,所以一定要实事求是,写得清楚。
注:中考、高考后,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高发期。许多孩子无法承受应试教育的压力和考试失败,出现抑郁、焦虑、厌学等情绪障碍。严重时甚至自残、自杀。对于这些日益严重的问题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毕:通常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如果忽视社会和学校因素,父母就会成为无意识或有意识的“压力源”。如果你问心理学家“孩子被中国教育绑架”这个问题,恐怕得不到答案。因为心理学不改造外部环境,而是改造内心世界。
应试教育的弊端是众所周知的,目前正在得到改善。作为父母和孩子,迫切需要适应这种国情,面对现实,调整心态,努力寻找自己走出困境的出路。而不是咒骂、抱怨、愤怒,积累无用的负能量,扰乱自己的内心。解决孩子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家长和家庭的问题。
记者:家长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毕:家长不要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有才华”、“非凡”。事实上,绝大多数孩子并没有非凡的天赋。即使是拥有非凡天赋的人也很少有非凡的毅力,所以世界上成功的人很少。 99%的孩子将来都会走正常的道路,家长不要不服气。如果你想让孩子将来成就非凡的事业,首先要问孩子是否有潜力、有勇气、有心理准备去承受非凡的痛苦、非凡的风险、非凡的挫折吗?没有这些,怎么能有德、能呢?一定能造就伟大的人才吧?
建议家长学会务实,克服内心的完美主义倾向。从一开始就把孩子定位为一个普通人,和孩子一起踏踏实实做一个普通人。北京八中青少年班邀请我去讲课。这些13、14岁的孩子都是高智商的年轻大学生。我告诉他们四件事:
首先,在生活中光有高智商是不够的。智商高只能说明你基础好。比高智商更重要的是高尚的品质、坚忍不拔的毅力、自强不息、奋斗的精神。第二个是弄清楚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考上名牌大学只是暂时的理想,但未来呢?如果考试不及格怎么办?所以,你应该把目光放长远,不要在一场考试中争得失,要着眼于自己未来的发展。第三,智商高并不意味着创新能力强。应试教育偏爱高智商的学生,因为死记硬背是最容易出成绩的方法。因此,高智商的人进入社会后也会有危机感。第四是耐力。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需要耐心。
记者:既然外部环境并不完善,家长如何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呢?
毕:首先,父母不要将自己的价值观强行灌输给孩子。灌输不当会给孩子留下“童年阴影”和伤害。事实上,父母不需要也不应该为另一个个体的生命提供完美的成长环境。父母需要做的是尊重孩子的生命价值,无条件地爱孩子,而不是因为孩子漂亮、聪明、有才华、成绩好或者获奖很多。即使孩子“什么都不做”,你心里也不能抛弃他。你必须无条件地爱他,但不能溺爱他,这样他才能成长有价值。
记者:您最近多次提到生命教育问题。其意义何在?
毕: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媒体大肆炒作,让整个社会生活在自责和愧疚之中。事实上,18岁以上的人首先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他们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权,父母或社会凭什么要承担责任?
我认为目前中国的生命教育几乎是空白。比如人权、责任、义务、人生目标等等,都应该从小教导。我在美国的幼儿园看到老师对6岁的孩子进行性教育。他们为儿童打开人体模型,并告诉女孩们她们的乳房和阴道是如何发育的。这些都是他们自己的隐私,自己的父母是不能碰的。孩子们全神贯注、好奇地听着,没有任何害羞或愧疚。在早期阶段提供诚实的指导比以后纠正不良行为要容易得多。但这些老师都有资格证书,授课方式、授课内容都有国家统一的标准,形成了良性传播。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你选择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目标。我们传统的生活态度是“万事不如意,唯读书为善”。只要读书好,名利双收。但现实是,良好的读书并不一定能带来稳定的职业和薪水。该怎么办?围绕就业来设计你的生活,挖掘自己的优势来实现你的理想。只有这样,千人抢着高考的局面才会改变,每个人的创造力才会得到释放,社会各行业才会得到尊重和发展,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的人生幸福。 (林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