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中小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处于冲突和困惑的时期。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也令人担忧。这个时候,他们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引导。清华网校“心理社区”充分利用网校的时效性和互动性,为学生、老师、家长设立不同的栏目。知名心理专家将为大家解答疑惑,维护心理健康。
转眼间,我们已进入年末,各种节日也开始向孩子们露出笑脸。从圣诞节到元旦,再到寒假、春节,孩子们的心里都充满了节日的气氛。节日为家长和孩子们提供了表达爱意、传递感情的绝佳机会。家长此时给孩子买礼物无可厚非,但最好不要陷入“奢侈品圈”。
同学们互赠礼物表达友谊是一件好事,但莹莹的妈妈最近却有些担心。原来,盈盈在得知好朋友小敏想要提高英语听力后,一心想给她买一台iPod作为圣诞礼物。莹莹的父母平时教导莹莹对朋友要真诚,懂得付出。但当一个中学生不得不送出如此昂贵的礼物时,莹莹的妈妈仍然感到内疚。另一个和盈盈母亲遇到类似问题的人是凯莱的父亲。那天,小凯莱高兴地宣布了他想要的圣诞礼物,一套模块化模型玩具。父亲看到后,才发现这东西真的很贵……
有家长表示:“我们本来不想花那么多钱给孩子买高端产品,但看到其他家长给孩子买这个买那个,自己不买,就觉得自己受到了对待。”我们的孩子太惨了。再说了,现在的孩子消费比较风太大了,不能让孩子太寒酸了!针对上述情况,清华大学附属中小学心理学家给家长朋友们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1.家长应适当引导孩子互赠礼物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表达和沟通。孩子们互相赠送礼物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什么样的礼物最能表达他们的感情却是一个问题。对此,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以下两点:
首先,礼物的珍贵与昂贵并不一定成正比。
这个道理对于大人来说很容易理解,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一个难题。孩子们的思维很简单,他们会把礼物的价值和自己的意图划等号。他们认为礼物越贵重,说明两个人的关系越亲密。这种不成熟的思维是导致孩子盲目选择高价礼物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为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观念,让他们认识到礼物的意义是表达心意,有价值与否更多的是形式而不是“思想”。有时候,一些实际的帮助或者自己亲手制作的一件物品,可以让对方感觉更被重视,也更容易让对方感动和珍惜。
其次,过多的礼物会给对方带来心理压力。
在交往过程中,人们总是有两个需求:给予和接受。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如果一方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朋友之间的关系就很难维系。事实上,如果一方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多而无法回报,那么这段关系就很难维持了。孩子们很少考虑到这一点。作为父母,需要让孩子明白,送礼物是为了让对方感受到被重视、被需要,而不是给对方增加负担。
2.家长应引导孩子正确的消费观,谨防“对比趋势”
孩子的“高消费”固然有社会潮流影响和商家刻意炒作的影响,但家长引导教育不当也难辞其咎。 “染朱则赤,浸墨则黑”。无节制的消费、物质攀比,会助长孩子的虚荣、享受的习惯,形成不健康的价值取向和错误的消费观念。
首先,家长要了解孩子的消费规模
儿童食用应有选择性、适量。父母不应该轻易妥协孩子的购物欲望。一味地满足孩子的消费要求,没有“分寸”地消费,很容易导致孩子养成铺张浪费、缺乏节制的坏习惯。在给孩子选择消费的过程中,你是在告诉他们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这直接影响到孩子价值观的形成。
其次,关注孩子的消费倾向,及时引导
事实告诉我们,不健康消费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物质欲望的高涨和盲目攀比的心态,让孩子没有时间去学习;吃、喝、玩、钱第一的观念在他们心里根深蒂固。一旦欲望难以满足,就会导致盗窃。近年来逐渐增多的青少年犯罪大多与此有关。因此,引导孩子理性消费刻不容缓。家长要教导孩子正确看待社会上存在的消费误区,并及时引导,让孩子养成有选择性、有比较性、有节制的科学消费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