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该如何对待孩子期末备考?

思思

——清华专家辅导系列(备考)

青春期的中小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处于冲突和困惑的时期。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也令人担忧。这个时候,他们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引导。

清华网校“心理社区”充分利用网校的时效性和互动性,为学生、老师、家长设立不同的栏目。知名心理专家将为大家解答疑惑,维护心理健康。

转眼学期就结束了,很多同学和家长都皱起了眉头。浩然父子就是这样。浩然今年读初二。他小学时的成绩很好,但自从进入初中后,他的成绩就开始下滑。眼看着学期又到了,面临期末考试,浩然感觉自己什么科目都掌握不了,但又似乎没有时间复习。浩然的妈妈也很着急。她不明白,为什么小学时成绩优异的儿子,到了中学却变成了这样。所以妈妈经常督促浩然学习,每天都说他的成绩,希望能激励儿子。但浩然却觉得妈妈在强迫自己,心里很不舒服。

如今,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成龙成凤。这当然没有错,但他们却整天谈论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与亲戚朋友比较孩子的成绩。这对孩子来说是难以忍受的。针对上述现象,清华大学附属网络中小学心理专家就如何正确准备期末考试给家长和学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家长:避免总是谈论“分数”,与孩子一起制定考试目标,让孩子感到被尊重。

目前,很多家长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成绩上,整天谈“成绩”。如果孩子考试考得好,家里就会是“晴天”。如果孩子考试不及格,立刻就是“今晚暴风雨”。事实上,父母应该把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放在第一位。他们永远不应该忽视基础知识而只关注分数。他们应该不断地找人比较,伤害孩子的自尊。

首先,了解孩子备考期末考试的心理状态,多进行情感交流。

作为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情。事实上,大多数孩子在考试前就已经很焦虑了。他们需要的不再是简单的监督,而是具体的指导和情感上的支持。因此,家长在期末考试准备过程中首先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明确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建议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而不是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基于理解的指导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效。

其次,避免为孩子设定过高的目标。 “进步”比“结果”更重要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优异的学习成绩,但有些教育方法并不恰当。例如,他们经常为孩子寻找榜样,比如邻居的儿子再次获得第一名,同事的女儿再次获得奖项等等,希望这能够激发孩子的斗志,但对于孩子来说,有时目标太高了不但不能鼓舞人心,反而加深挫败感和无力感,导致信心丧失。所谓“进”,就是一步步前进。只有有了适当的目标,孩子们才能看到希望,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目标,并体验到成功和幸福。因此,家长千万不能心急。重要的是“进步”而不是简单的目标。关于期末考试的成绩,建议家长和孩子共同定下一个目标,不要定得太高。这样,孩子不仅能感受到被尊重,而且更有信心和动力去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二。学生:客观、全面地分析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和目标。

很多学生在期末考试前都会感到“不知所措”。一方面要复习的内容很多,另一方面期末作业很紧,时间不够。我应该怎么办?事实上,越是“时间紧、任务重”,我们越需要提高合理利用时间的能力。也就是说,学会制定计划是非常有必要的。

学生在制定考前学习计划之前,首先要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对需要复习和掌握的内容进行分类,明确哪些是现在最需要提高的,哪些是有待提高的。已经掌握得很好了。这样可以突出重点。其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难度适当的学习计划和考试目标。

从时间安排上来说,一般来说,早上的时间头脑比较清醒,可以用来记忆英语单词或者文学知识;午餐后可以短暂休息;晚上的大部分时间都需要精心安排。另外,可以积极利用一些碎片时间。怎么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一切以提高效率为出发点。对于晚上的时间安排,可以遵循不同的原则,比如以老师的复习课为基础和依据,将自己擅长的科目和自己不擅长的科目交织在一起,注意两者之间的平衡。劳逸结合,让您获得专注的时间。确保效率。只有掌握了复习的大局,心情才能平静、踏实。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学习努力,都会给孩子准备零食。这个意图是好的,但表达关切的时机非常重要。建议家长在学习过程中尽量不要过多打扰孩子,否则很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打乱他们的复习思路,也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