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教育现象中,孩子越感受不到教育者的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大。”因此,我们很多家长把对孩子的教育当成是那些“要求、命令、必须”等令人不快的词语,应该去掉,而应该通过“启发、暗示、讨论”等形式来进行。
孩子们会更愿意接受和喜欢这种教育形式。原来的
对孩子影响最大的线索是身体姿势和表情。小孩子爱说话,大人就撅嘴;如果孩子有小动作,家长就挥手;如孩子午睡、老师敲桌子等,都可以帮助孩子克服缺点。暗示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以下六种情境提示可以帮助您教育孩子。
1.眼神暗示
吃完晚饭,爸爸给东东讲了一个故事。说话间,东东的手做了一些小动作。父亲并没有停下来,而是用眼睛盯着儿子的小手。过了一会儿,东东“醒了”,手上也安静了。
分析:眼神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比言语更能细腻、清晰地表达感情。眼神暗示就是用眼神来表明你想说的话和你想表达的态度。
2. 表达提示
家里来了客人,瓜瓜高兴得要“发疯”了。他会狂笑、尖叫,甚至对父亲视而不见。然后爸爸突然皱起了眉头。这一次,瓜瓜终于看到了,声音低了许多。
分析:表情比眼睛更清晰。人类的表情可以传达多种信息,如肯定、同意、是、否、否等,可以形成刺激,引起建议的目标做出反应。孩子做了件好事,你点头表示赞同。当孩子努力解决问题后,你会意地对他微笑就是最好的动力。
3. 口头提示
浩浩早上起床后从不叠被子。母亲提醒过他几次,但效果并不理想。有一次,妈妈告诉浩浩,今天在楼下遇见了亮亮的妈妈,说亮亮真好,每天总是把床铺收拾得整整齐齐。浩听后表面不以为然,但渐渐地他学会了自己叠被子。
分析:既然是“暗示”,那就意味着没有言语的直接陈述。在表扬或批评时,采取迂回的方法,用故事、比喻、比较等巧妙地“指出”自己的观点,让孩子在温和的氛围中理解并接受教育。
4. 动作提示
周末,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肖飞还坐在电视机前。母亲什么也没说,只是站起来,把被子铺在孩子的床上。她也停下手中的事情,上床休息。无声的语言提醒了孩子,肖飞立即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分析:动作暗示就是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教育孩子。当家长帮孩子做作业,发现孩子坐姿不正确时,可以面对孩子做几个捶胸顿足的动作,写上一两个字,让孩子接受这些信号,他就会学会回应。孩子需要大人的爱和关注。尤其是父母经常口头称赞他的好行为,或者亲吻他、拍拍他、拥抱他。这些点滴表达了他的感受和鼓励,从而促进了孩子的成长。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