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家长"残忍"育儿法

思思

社会的竞争绝不只是知识和智力的竞争,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生活的竞争。

由于历史传统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存在巨大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理念和做法——

西方父母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志和人格。

父母、老师、亲友都无权控制和限制他的行为。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无法为孩子做出选择。相反,他们必须让孩子觉得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任何情况下该说什么。家长要慎重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大多数中国父母都要求孩子听话、听话。

西方父母普遍认为孩子有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能力。孩子应该自己工作、自己生活,从工作中获得快乐,从实践中获取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让孩子做他能做的事。这就是对孩子的尊重。例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况:父亲或母亲走在前面,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他们认为这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非常重要。中国的父母害怕孩子互相碰撞,所以常常不得不抱着或拉着孩子走开。

西方人对孩子成名、成家的渴望相对较弱。他们不会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着眼于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能适应各种环境、有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以培养孩子具有开拓精神和自力更生的能力为基础。

基于这样的理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从小就非常重视孩子的自我训练。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所以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比如让他们从小就知道劳动的价值,让他们自己修理、组装摩托车。分担家务,如割草、粉刷房屋和简单的木工修理。此外,他们还要出去干杂活,比如夏天为别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工作,比如送报纸,本身就是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里熟睡时,西方的孩子已经起床挨家挨户地送报纸了。这对于溺爱孩子的中国父母来说或许显得“残酷”,但正是这种看似“残酷”的教育却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立的生活能力。在这个微妙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