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孩子,主要由他的祖父母抚养长大,直到他三岁。两位老人对孩子十分宠爱。家庭条件很好,孩子从小就满足于自己想要的一切。有时候你不给,孩子闹腾你就得了。孩子3岁以后,由妈妈照顾,他仍然像对待爷爷奶奶一样对待妈妈。
不管母亲怎么打他,他都会坚持,直到最后答应他的条件。她试图讲道理并再次打他,但无济于事。问题是妈妈的态度不坚定。经过一番交谈、打屁股,她终于满足了孩子的要求……所以,惩罚也是一种教育手段。这也是一门微妙的辅导艺术。
只有具备惩罚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如果你犯了错误,你将受到惩罚
孩子犯错,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必须受到惩罚。例如:如果一个孩子不小心打破了杯子,即使他不是故意的,你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错。虽然他没有预料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但他还是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且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父母就会相信他,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隐瞒事实、逃避责任,将受到严厉处罚。这样,就能从小培养孩子诚实、有责任感。
此外,让你的孩子知道,如果他们做错事,他们会受到惩罚。即使孩子苦苦哀求,他也不能答应。否则,就会有取消的先例,今后也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处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孩子的积极转变,惩罚的“量刑”必须与孩子的行为相一致。惩罚过重容易激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而惩罚过轻又不足以让孩子从中吸取教训。因此,惩罚孩子应该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也不能大惊小怪,滥用“惩罚”。伟大的教育家洛克说:“孩子第一次要遭受惩罚的痛苦,直到目的完全达到才可以停止;而且会逐渐变得更糟。”原因耐人寻味。
按规则处罚
父母应该和孩子协商制定奖励和惩罚规则,让孩子知道如果他们犯了错误会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里就会集中注意力,从而减少犯错的概率。当孩子犯错时,家长要注意调整情绪,不要因为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如果孩子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就应该按照规矩像以前一样惩罚他,这样父母才能在孩子心目中树立威信。
指出“出路”毫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该要求被惩罚的孩子做出具体的纠正反应,然后才能制止。家长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向孩子讲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就会产生后果。如果孩子有乱扔东西、不收拾的习惯,家长在惩罚孩子的时候,应该让孩子把东西收拾干净,把玩具整理好;让他明白,他必须做好这件事,否则他会再次受到惩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辞,甚至让孩子“自己思考”。如果父母不给孩子提供“出路”,孩子改正错误就没有目标,效果也不明显。
惩罚和奖励同时进行是不是更好?
父母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奖罚分明。给予奖励时,要郑重甚至严肃,让孩子真正体验到获得奖励的喜悦;给予惩罚时,态度要明确、果断,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辨别是非,并立即改正错误。如果惩罚完孩子后,父母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然后去安慰他,这样惩罚就会失效。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让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误与获得奖励联系在一起,从而使惩罚失败。
毫不犹豫,及时处罚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于条件反射,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之间的间隔越短,条件反射就越好。因此,父母一旦发现孩子犯了错误,只要情况允许,就应该立即给予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况(如客人在场或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做出反应,事后应及时创造条件,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类似的情况,家长和孩子回顾总结当时的言行,让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最忌讳的就是讽刺
父母在惩罚孩子时应避免挖苦、挖苦,更不能凭“孩子是我生的、我养的”,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挖苦、挖苦、骂人的话已经超出了孩子理性所能接受的范围,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所以,家长要谨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改正错误,而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的家长在惩罚孩子不文明语言、脏话的时候,自己却“说脏话”,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果,甚至失去了说服力。
别再唠叨了,直到你点击为止
有的家长没完没了地训斥孩子,时不时地问孩子:“我说的话你听到了吗?”孩子们被父母的威严吓坏了。为了避免受到伤害,他们只能说“我听到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甚至左耳听右耳也听出来,但根本就没有听。孩子之所以说理解,只是为了顺应家长的意愿,尽快结束训斥。因此,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感到“心碎”,立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作“充耳不闻”,说孩子“不听话”。 ”。其实,这是因为父母过多的唠叨,让孩子分不清轻重缓急,不知道该听哪些话。此外,过多的唠叨往往还会导致孩子“聋哑”,对父母的话不予回应。产生了教育心理上的“零反应”、冷漠态度,使得培训效果不佳。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改掉唠叨的习惯,停止一切。
讨论问题但不介入
从被惩罚者的角度来看,孩子最讨厌父母“倒泡菜杆”,同时带出旧账。很多家长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在教孩子的时候,总是忘记谈论孩子,谈论孩子的各种毛病,甚至说孩子没用,直到忘记了课程的主题。孩子们怎么想?无论如何,我身上没有一点是对的。父母看不到我过去取得的成绩和我改正的缺点。我觉得自己生来就是要受惩罚的,已经失去了改正错误的信心,所以我就我行我素。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家长在教育、惩罚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对事情一一商量,不要涉足、重蹈覆辙。
事后推理很重要
教与被教之间有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但教育孩子还是要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所以,惩罚后一定要及时跟孩子讲道理,否则孩子承受惩罚后还是老样子。因此,父母在惩罚孩子后,应该用推理和分析的方式,让他明白自己为什么受到惩罚,为什么会犯错误,如果他继续犯错误会产生什么后果。惩罚只是一种不良的条件刺激,其效果是短期的,不能持久。受惩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代表他明白了道理,也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因此,让孩子明白被惩罚的原因是杜绝错误的关键,而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