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家教存在的差异

思思

社会的竞争绝不只是知识和智力的竞争,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生活的竞争。由于历史传统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存在巨大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理念和做法——

西方父母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志和人格。

父母、老师、亲友都无权控制和限制他的行为。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无法为孩子做出选择。相反,他们必须让孩子觉得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任何情况下该说什么。家长要慎重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大多数中国父母都要求孩子听话、听话。

西方父母普遍认为孩子有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能力。孩子应该自己工作、自己生活,从工作中获得快乐,从实践中获取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

让孩子做他能做的事。这就是对孩子的尊重。例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况:父亲或母亲走在前面,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他们认为这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非常重要。中国的父母害怕孩子互相碰撞,所以常常不得不抱着或拉着孩子走开。

西方人对孩子成名、成家的渴望相对较弱。他们不会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着眼于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能适应各种环境、有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以培养孩子具有开拓精神和自力更生的能力为基础。

基于这样的理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从小就非常重视孩子的自我训练。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所以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比如让他们从小就知道劳动的价值,让他们自己修理、组装摩托车。分担家务,如割草、粉刷房屋和简单的木工修理。此外,他们还要出去干杂活,比如夏天为别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工作,比如送报纸,本身就是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里熟睡时,西方的孩子已经起床挨家挨户地送报纸了。这对于溺爱孩子的中国父母来说或许显得“残酷”,但正是这种看似“残酷”的教育却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立的生活能力。在这个微妙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很多家长都渴望孩子出人头地,超出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鼓励孩子成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弥漫在家庭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除了更加关心生活之外,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学习。为了让孩子有好的学习成绩,将来“光宗耀祖”,父母不会让孩子做学习以外的事情。看似学得好是万能的,但对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非常重要,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道德情操和公民意识等问题却很少被关注,有的甚至完全忽视。从孩子出生到成年,父母几乎为孩子包办一切,包括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攒钱供孩子上大学、出国、结婚、抚养孩子等等。我们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幸福,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能让孩子成才,也不能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绝不只是知识和智力的竞争,更多的是意志的竞争。心理状态和生活竞争。

西方父母更注重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此非常注重与孩子的情感沟通,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家长将幸福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他们经常和孩子讨论问题,孩子遇到问题也愿意和父母讨论。心理学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很多家长却恰恰相反。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求上,而很少关注甚至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以及性格和意志的磨炼。结果就是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相当程度上太低,以至于无法承受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会让他情绪低落、颓废、自暴自弃,经常离家出走,甚至自杀。厌世。近年来,此类事件屡屡被各媒体报道。其中大部分是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的结果。更准确地说,是父母忽视孩子心理健康培养而酿成的悲剧。

西方父母非常重视对孩子日常行为和情感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上尊重他人,注重日常行为和习惯的培养。然而,我国的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了孩子心理发展的现实。比如,在幼儿园提倡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教育,而忽视了适合孩子发展阶段的基本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 “终身教育”。我们一直讲教育是循序渐进的。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也适用于生活和工作中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本的“生命教育”不无关系。

西方父母“鼓励创新”,而中国父母往往“满足于克隆”。前者鼓励孩子超越前人,后者则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长认为孩子具有与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和独立动手能力,能够以宽容的态度创造有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

他们往往对孩子的各种探索行为抱有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对生活提出不同的见解,积极探索孩子的问题。即使父母认为孩子的某种行为没有积极作用,也不会过多干涉。相反,他们会让孩子在自己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大多数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探索活动持消极态度。他们常常将孩子的“探索活动”视为“无稽之谈”并加以制止。比如,在美国,如果一个孩子把家里的闹钟拆了,如果孩子能把闹钟装回去,大多数家长都会表扬他。如果他装不回去,很多家长就会和孩子一起把闹钟装回去,甚至鼓励孩子把闹钟拆了再装回去。但如果中国的孩子把家里的闹钟拆了,即使能装回去,也很少有人敢告诉父母。孩子们的创造力常常在父母的严格管教下熄灭。

从以上比较中不难看出,中西方家庭教育从宏观到微观层面都存在显着差异。西方父母的家庭道德伦理观念、家庭教育价值观、能力培养、道德教育、创造性激发等都值得中国父母认真学习和研究。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