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高一学生的心理压力

思思

1、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一)学习问题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内容,学习问题是高中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有两个反思:

1.激烈的竞争和考试焦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案例一:有一个女孩。进入高中后,老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竞争对手也发生了变化,这让她感到很不适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她痛苦地说:“15年来,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期待的眼神,我就感到很难过。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满足父母的要求。现在,我的心里充满了沮丧、担忧、悲伤和愤怒。” ,我一看到这本书就又恨又怕,真想把它扔掉。”

案例2:一名男生表示,自己平时学习很好,偶尔还能给别人指导,但临近考试就紧张。他总是担心自己考试考不好,所以他拼命地准备。考试前他也会感到头疼,甚至发烧,要么被迫中断考试,要么即使坚持,成绩也会很差。如此循环下去,直到我一听到考试就感到害怕。

2、厌学现象

高一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存在差异。他们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进行心理和行为转变调整了。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了学习压力和厌烦感。厌学是当前学习活动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不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愿意学习,即使是成绩好的学生也有这种倾向。

现象一:重点班一名学生表示:“每当看到别人考试作弊,我的心理就很不平衡。当我的成绩不理想时,我就会责怪老师不公平。我觉得努力学习真的很无聊,我不想再这样做了。”学到了;”

现象二:知识基础差的学生长期无法体验成功的喜悦,学习严重疲劳,产生“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的心态。一位扩招的学生告诉我们,学生中流传着“有出息靠人脉,没出息靠成绩”的说法;现象三:学习好的学生在学生中不一定有很高的威信,而成绩平庸、人缘好的学生却常常受到批评。受青睐,在推荐各学科代表时,往往是当选的,因此觉得学习枯燥,不想努力学习;现象四:由于记忆力、理解力等能力不足,成绩难以提高而对自己失去信心,讨厌书本,讨厌老师,逃学。

(2)沟通问题

这也是高中新生最常反映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度干扰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正常交往等造成的困惑和烦恼。

现象一:一个男生说,有一次他问同班女生作业的事。老师看到了,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他把它当成辫子抓在手里,经常拉出来“示众”。他问:“你以为我不认识你吗?”这严重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使他对老师产生厌恶和敌意。老师给他指点东,又指点西,他心里却很矛盾,甚至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兴趣。

现象二:少数年轻教师经验不足、工作方法不当、处理问题不当,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师生关系恶化。

现象三:一名学生干部表示,现在当班干部真的很难。你对双方都很生气却什么也不做。老师批评你不负责任。想要管事,难免会和一些同学发生争执。一旦发生争吵,老师首先会批评你。作为一名班干部,我感到很委屈。我对老师很生气,但又不敢反驳;我想退出,但又怕失去老师的信任。我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不知道该怎么办。

现象四:一些其他思想,如:认为老师“厌贫爱富”的人、认为老师“不公平”的人、认为老师“鄙视自己”的人、认为老师“不公”的人、认为老师“鄙视自己”的人老师不尊重、侵犯隐私、侮辱人格”……等等。都反映了学校师生关系的问题。

现象五:来到新学校、新班级,少数学生不能尽快适应新环境,心理压力增大。比如,他们抱怨学校管理太严格、要求太高。

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朋友上,因处理不好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

现象一:一名学生表示,他的一个好朋友总是不信任他,怀疑他与朋友的友谊,认为他为朋友付出的不够。这让他很苦恼,不知道如何消除朋友的友情。怀疑。

现象二:一个女孩和两个好朋友之间发生了冲突。她被夹在中间。她怕B和A约会时不开心,又怕A和B约会时不理解她。最后,两个朋友索性不再约会了。但我内心却感到非常孤独和孤独。我想修复和朋友的关系,但不知道该怎么做。

现象三:有的学生从初中到高中朋友越来越少,怀疑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交不到真正的朋友,于是想离开世界,隐居。

现象四:对异性充满好奇和向往,有初恋的兴奋,有失恋的挫败,有单相思的烦恼。例如,“我和一个男孩很亲近,但我不知道他的想法,我想和他建立关系可以吗?” “我和一个男同学相处得很好,想发展成为知心朋友,但又怕老师和父母不同意,影响不好怎么办?”; “我喜欢一个男生,但是有好几个女同学喜欢他,我是该竞争还是退一步?”等等。

3、与家长的关系问题——主要是由于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者家庭关系不和给学生造成的心理伤害造成的。

家长的期望太高,家庭关系紧张,导致学生与家长沟通困难。冲突即将爆发。

案例一:一名学生说:“我经常和妈妈闹矛盾,妈妈一骂我我就心烦意乱,是妈妈逼我去读高中的,有时候真想离开,再也不要回来。但是你看当我看到她瘦弱疲惫的脸和花白的头发时,我感到难以忍受,她每天都生活在这种内心冲突中,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案例2:有一个学生,他的家庭不和,他的父母经常吵架。有一次,妈妈出差,爸爸居然带了一个女人回来过夜。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想呆在那个家里了。他非常恨他的父亲,以至于他不想再见到他的父母。他整天想逃跑,心情郁闷极了。我觉得生活真是无趣,我产生了厌世的思想,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

可见,父母的不良行为给孩子带来的不仅是厌恶和蔑视,还有更深层次的内心创伤。

2.解决问题

(一)关于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我们认为,高一年级学生心理素质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承受挫折能力。

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课。一个人没有经历过挫折,这才是不正常的。然而,目前许多家庭对孩子过度保护,担心孩子受到挫折。尤其是孩子进入高中后,他们只希望孩子有好的学习成绩,保护孩子免受一切挫折。这会导致孩子在生活中缺乏锻炼,养成依赖、溺爱的不良性格,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极差。当挫折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会感到害怕、不知所措,甚至很容易因绝望而自杀。正因为如此,在挫折日益普遍的今天,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对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人格不断完善、才华成长、成就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对青少年实施挫折教育,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有利于提高青少年承受挫折的能力,也将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具体的方法是根据耐挫折训练的要求和内容,以及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确定的。有很多方法可以培养挫折耐受力。如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品质,引导学生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志向水平,培养学生的内在控制点,创设挫折情境,角色扮演,情绪疗愈等方法。 加强人格修养,培养理性意识。 不断调整目标。

2.培养学生调节学习焦虑的能力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提供的最新信息显示,36.7%的中学生存在与学习压力相关的心理问题。目前,高中生在学习中面临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学习焦虑。高中生的学习焦虑如果不及时调整,学生会长期处于过度紧张、恐惧的状态,不仅会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还会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在此我们提出以下控制异常学习焦虑的方法并与大家共同探讨。

A。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通过科学的心理测试,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心理成熟度,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和思维敏捷性、攻击性、考试焦虑、意志力、学习习惯等。和方法等,为教师心理咨询提供科学依据。

b.老师和家长首先要控制自己的焦虑,用自己最好的水平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控制学生的学习焦虑。教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避免对学生施加严重伤害自尊的刺激。

C。教师要经常分析研究学生的相关情况,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不要给学生施加过大的学习压力。要合理安排作业、考试、考试的时间和内容,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可以分层提出要求,而不是一刀切。

d. “心脏病需要用心脏药物来治疗。”教师应研读《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原理》、《教育学》等教育理论书刊,寻找治疗疾病的“良药”。

e.引导学生科学用脑。

F。注重学校、家庭、社会“三合一”教育。教师和家长要达成共识,获取第一手学生情况,排除一些监管干扰因素。

G。开展心理咨询和“热线”对话。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经常与学生交谈,或为班主任设立邮箱,经常与学生沟通,诊断学生的“心病”,教育学生有效控制情绪,理性发泄情绪,以免过度情绪化。焦虑的学生可以疏通自己的发泄通道,从而减轻“心理压力”,达到心理平衡。

H。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从焦虑、不正常的情况中解放出来,摆脱忧虑,超越自我,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调整自己。

3.培养学生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要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人际交往原则和技能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说不、尊重与支持。

高一新生最怕老师忽视自己,感到失落。他们认为老师忽视了他们。每个学生都希望被信任、被理解、被尊重。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明白,实现师生沟通的主动权在于教师。教师可以通过师生参加活动拉近师生关系:还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多与学生接触,让学生尽快认识老师,完成新旧环境的相处。转换;我们还应该注意老师的爱平均分配给每个学生。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认可的微笑,甚至一个手势,都可以传达老师的爱。它们都是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关系。距离。在定期的班会、谈话中,教师要敢于敞开心扉,给学生留下印象,促进师生心理相容;要熟悉和掌握每个学生的个体和心理特点,帮助每个学生都昂首阔步。

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要让学生明白集体利益高于一切,让集体责任成为学生行为的准则,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用集体责任来约束,教育效果才会更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人际关系的难点。其中,女生与男生、女生正常交往的原则更为重要。要冷静对待和处理学生的问题,培养学生像兄弟姐妹一样和睦相处,互相信任、尊重、团结、互爱、帮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温暖。一个集体家庭的。自然而然地使每个班级成员对集体产生一种向心力。

(二)学校构建和培养高一年级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

1、将心理教育融入中学全部教育活动

现代教育中,心理教育应渗透到各个教育领域,以受教育者为出发点,了解其心理变化特点,因材施教。

(一)将心理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学校心理教育的实施需要各方面的密切配合,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心理教育工作,努力挖掘学科教学中潜在的心理教育因素,适时、适度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激发学生对所学科目的兴趣。我们向学生清楚地讲解本学科知识对于升学、今后的生活、事业、报效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我们客观分析对学生的长期和短期效益,激发他们直接和间接的兴趣;我们清楚地解释了该学科在所有学科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不偏向某一学科,全面发展;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通过说理、展示学科之美,说服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学科;改进教学方法,突出主导作用,让学生动耳、动脑、动手、动言;注重提高学习效率,不要一味强调自己学科的重要性,过重学生;端正教学态度,理解、尊重、教育学生、信任和关心,严格要求与适当的应用方法相结合,为他们解决问题,对他们投入情感,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良好印象,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自觉、主动地学习该学科。主题。

指导法律学习。科学的法律引导是课堂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心理教育内容。成功的教师不仅要能自学,还要努力让学生学习。俗话说“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引导学生掌握计划、预习、听课、做笔记、课后复习等有效方法,引导学生观察、阅读、记忆、思考。

结合学科特点开展智力训练和能力拓展。学生的智力除了先天遗传的影响外,还与后天的训练和修养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每个学生的大脑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等待着我们科学地开发和利用。我们帮助学生了解如何科学用脑,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学科内容,引导学生训练和培养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感知力、注意力等多种智能,使他们更快地发展和提高。高度重视学生大脑卫生,创造宽松有利的条件和环境;注重让学生劳逸结合,根据大脑的疲劳规律,要求和监督学生适时休息、学习、锻炼,并与学习内容交替进行,真正保障身心健康学生的健康。

消除对学生的负面刺激。不良的刺激会影响学生的情绪,甚至极大地损害他们的心理健康。要坚持建议和正面教育为主,从积极的方面观察学生,多鼓励、信任、肯定、表扬,使他们产生正能量,获得信心,乐观、快乐、轻松地学习。头脑;即使个别学生在课堂上违反纪律,也应该悄悄地进行,或者用眼神、手势来暗示、制止。不轻易将学生赶出教室,不轻易向学校领导、班主任、家长投诉,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对于自控力不强,已形成不良习惯的学生,特别是学习差、纪律性差的学生,除了正面引导外,还必须给予必要的批评和惩罚,但要谨慎选择批评的方式。

努力做好学科活动。学科活动蕴藏着巨大的心理教育因素。它们是有效扩大心理教育影响的重要渠道,是学科教师开展心理教育的绝佳机会。我们有意识地渗透良好人格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并将其与学科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活动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勇气和自我调节习惯,还可以提高活动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兴趣。

(二)与德育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意志。

德育就是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识倾向,特别是培养道德意识倾向和道德心理素质。如果将心理教育融入到道德教育中,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对学生的德育可以通过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来实现。班级集体为学生的品格和意志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情境。通过集体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关心集体、维护集体利益的集体主义性格特征,还可以培养其他许多优秀的性格特征。

(三)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拓展和延伸。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渠道,而且由于课外活动中获得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更能吸引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远胜于课堂上的书本知识。课外活动提供大量实践和创造的机会,帮助学生进行独立探索和自我发现;在课外活动中,丰富多彩的生动活泼的活动和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且使他们能够进行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对艺术的渴望。欣赏和创作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那些有难度、需要学生克服重重困难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耐心、坚持、克制、正视错误、敢于克服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通过各种课外活动,为具有自身才能的学生提供发挥内在潜力、增强自信心的机会。

2、做好心理疏导,开发潜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建立心理咨询室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心理障碍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现代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曾说过,心理咨询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不是幸福的承诺,但它激励我们在生活的苦难中顽强无畏。所谓心理咨询是指帮助人们解决学习、工作、生活、疾病和康复等问题。

以保持和增强心理健康,促进潜能的充分发展。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