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人的服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或她的心理需求和审美取向,具有强烈的个性。目前,一些学生以穿“奇装异服”为美,在校园中形成了虚荣、哗众取宠的不良风气。
随着时代的发展,紧跟“时尚”、“潮流”的步伐已成为广大年轻人的自觉追求。一些初中、高中、中专、职业学校的学生把追求时尚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也逐渐在学生群体中蔓延。学生穿“奇怪的衣服”的现象已成为校园内外的“奇怪景象”(本文所说的“奇怪的衣服”不仅指“奇怪”的衣服,而且还指“奇怪的衣服”)。也指片面追求名牌服装;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学校穿着统一,但离开学校后他们就开始在着装上比较自己,有的学生甚至在校服下面穿上“花哨的衣服”,以显示自己的“个性”)。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学校的日常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分析学生“穿奇装异服”现象背后的心理原因,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服装观和审美观,就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穿着“奇装异服”的心理原因分析
一个人的服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或她的心理需求和审美取向,具有强烈的个性。目前,一些学生以穿“奇装异服”为美,在校园中形成了虚荣、哗众取宠的不良风气。这种倾向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不健康的心理作祟。
1、审美偏差。
一般来说,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着装应简洁、自然、大方、舒适。但有些学生受社会审美潮流影响,开始模仿成人服装,刻意追赶潮流,有的甚至追求“花哨的衣服”。一方面,他们想证明自己不再是小孩子,希望更快地融入社会;另一方面,他们希望自己的穿衣风格能够得到同学的认可、赞扬和羡慕,从而提高自己在同学中的声誉。他们眼中的地位满足了他们的物欲和虚荣心。
2、疯狂“追星”。
学生普遍存在崇拜名人、明星的心态。他们非常关注歌手、电影明星、运动员以及社会上的成功人士。他们不仅关注他们的成就,还关注他们的“时尚”元素,比如他们的衣着、外貌等。学生们非常欣赏那些“前卫”、不落俗套,甚至形成“时尚”的名人、明星。全国范围内的“粉丝团”到“追星”。 “追星”之道通常是明星要学会穿什么就穿什么。于是,我们看到一些学生穿着NBA球星队服(仿制品)或者名人代言的名牌服装来学校,甚至在校服下面穿上“花哨的衣服”来“吸引眼球”。
3.比较和炫耀。
有些中学生有攀比心理。他们认为,穿时髦的衣服就意味着“别致”,穿得“时尚”会让自己比别人“优越”。在他们看来,“鸡不羁”这个词并不是指一个人的良好气质,而是“背离传统”、“拒绝俗套”的代名词。他们追求“鸡和奔放”,忽视甚至敌视“传统”和“常规”,追求“自由”和“独立”的愿望。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显然是片面的。有的中学生看到别人穿名牌衣服就嫉妒,就千方百计缠着父母要钱去买社会上各种时髦的衣服。他们不在乎自己的家庭经济能力,只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感到骄傲”,与别人比较。 “宽广”胜过“美丽”、“丰富”。
4、一味追求“新”。
青少年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独立的意见,能够对一些事情独立做出决定,没有成年人较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因此,有的学生一有机会就放开双手,随心所欲地挥霍金钱,追求高消费,用金钱来换取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新奇的服装才是最吸引他们眼球的。有的学生甚至已经到了“不奇怪的就不爱,奇怪的就不买”的地步,走上了追求怪异服装的错误道路。
5、一味求“异”。
这里的“不同”有双重含义。一指“不同”即新颖、创新,二指异性同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和发育时期。他们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和好奇,对“爱情”充满憧憬和向往。当面对自己喜欢的异性时,他们不敢用言语表达,而是常常希望通过“美丽的东西”“打扮”来展现自己的魅力。因此,一些学生选择穿着“花哨的衣服”,希望能够吸引异性学生的注意。这是他们心理不成熟、行为幼稚的表现。
二、学生不良着装带来的危害
学生如果没有形成正确的衣着观念和审美观念,而盲目追赶潮流,就会对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造成很多危害,污染校园风气。
1、分散注意力,耽误学习。
如果学生过多地考虑打扮,就会在学习上放松,甚至耽误学习。从学生穿“花哨的衣服”的目的来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博取公众的关注,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们希望自己的衣服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好评,也希望能够快速融入时尚潮流。如此浮躁的心态,怎么能好好学习呢?学生们把时间和精力花在“爱美”和“假装美丽”上。他们上课分心,下课后去逛街,这势必会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2、额外的开支会增加家庭的负担。
学生是纯粹的“消费群体”,没有独立经济能力。他们的衣食住行和日常开支完全依赖父母。有的学生家庭条件不好,但为了不被别人“瞧不起”,不顾“家境”,想方设法向父母要钱,买自己“喜欢”的“时髦衣服”。以及父母的收入状况(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喜欢这些衣服,而只是为了模仿和比较),这给父母增加了额外的经济负担。这是缺乏责任感和虚荣心的表现。
3、注重“外”而失去“内”,导致道德沦丧。
培根说:“人们一旦过于追求外在美,往往就会放弃内在美。”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衣服,很多学生想方设法掏空父母的钱包,或者看到别人穿得“漂亮”就嫉妒。 讨厌它。更有什者,由于经济拮据,盲目跟风,铤而走险,采用不正当手段诈骗、窃取家人或他人财物,铸成大错。
4.诸多不便,影响健康。
学生正处于身体生长的关键时期,但有些衣服,如紧身衣、低腰裤等“时髦衣服”,往往并不适合学生穿着。衣服太紧会限制身体,从而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有的学生不穿校服,而是穿长阔腿裤或无领无袖短上衣。上下楼梯、做实验、上体育课时,很容易被缠住、摔倒、划伤。烧伤等事故。
三、引导对策:让学生的着装不“越位”
学生在心理和身体方面还没有发育和成熟。他们是一个容易受不良习惯影响、容易受时尚潮流影响的特殊群体。为此,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着装习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衣着观、审美观。
1、着装统一,规范着装行为。
统一的着装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学生会觉得他不仅仅是他自己,而是代表了集体的形象,是集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因此,他必须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这样,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促进了集体主义观念的形成。统一着装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朴素、节俭的美德。学生统一穿着“简洁大方、价廉物美”的校服。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感受到每个成员之间的平等和协调。这样可以防止学生互相攀比,有利于遏制学生衣着教育的两级分化,有利于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的培养和形成。实践证明,统一着装是规范学生着装行为的最佳选择。
2、带头示范,班主任要起到表率作用。
班主任是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老师。很多学生都把班主任当作自己崇拜的对象,所以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以班主任为榜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因此,班主任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因为自己的不良言行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班主任要求学生不能穿“花哨的衣服”,穿着必须符合老师的身份;他们必须时刻记住自己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的事情必须首先由自己去做。以身作则,带头树立榜样,是每个学生的奋斗目标。班主任的起码行为准则。
3、沟通教育,提高审美水平。
学生着装应朴素大方,优雅整洁,切忌在学校乃至公共场所追求“花哨的衣服”,盲目求新、创新。需要强调的是,规范和引导学生的着装行为并不意味着否定学生对美的热爱,更不否定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个性化着装。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定期组织学生形象展示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美、认知美、表达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识别“美”与“丑”,正确认识“时尚”与“流行”,自觉避免社会不良风气的负面影响,让学生自觉主动改变与自己年龄和年龄不相符的着装风格。身份。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服装的美只有在心灵的美的体现下才能闪耀出同样的光彩。教师要鼓励学生不仅要追求服饰之美,还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培养高雅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追求外在美与精神美的高度统一。
4、注重潜移默化,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学生的着装行为与其家庭教育、家庭生活密切相关。有的学生家长本身在服饰上“求新求异”,家庭成员之间的谈话话题总是围绕着时尚潮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着装、审美观,甚至人生观、价值观。一个人的审美取向和穿衣习惯深受家庭的影响。一个人一旦养成了不良的审美取向和穿衣习惯,就会严重损害自身的气质,降低自身的品味。因此,学生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和培养孩子的着装习惯,使他们形成健康的衣着观和审美观。同时,与孩子交谈时要慎重选择话题,不要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追赶潮流上。此外,教师要多与学生家长沟通,共同探讨解决学生“衣着怪怪”的问题。
学生穿“花哨的衣服”现象不仅涉及服装观念、审美观念,而且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道德成长和人格发展。应引起老师和学生家长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