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话题作文的命题模式可以休矣?(四)

思思

材料话题作文的命题模式可以休矣?(四)

论文命题比较

高考作文应该让任何人都无法猜题或答题。但为什么事情总是事与愿违呢?为什么近年来猜题现象增多?除了前面提到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作文命题往往过于贴近实际。例如,我国于2002年加入世贸组织,同年举办了足球世界杯。这些都与规则密切相关。北京的试题正是一个关于“规则”的话题。今年,党和国家新一届领导班子诞生,开启了第三代领导集体向第四代领导集体的过渡。抗击非典必将为社会进步带来新的机遇,而北京的考题正是关于“转”的话题。如果按照这个思路,不就等着人家猜问题了吗?

相比之下,全国卷和上海卷的情况较好。如果说往年的国考还是有点贴近现实的话,那么今年的《情感亲密中对事物的感知》就是一道难猜题,成绩也不错。上海2002是一篇作文,要求写的题目是“面朝大海”。虽然这个题目不太贴近实际,但仍然是一篇容易写的作文。例如,我准备了一篇关于纪念我的导师的文章。原本唤起记忆的是一片丛林,但现在丛林前面的地方变成了海边,其他内容基本没有变化。不就是“面朝大海”吗?再比如,我准备了一篇关于在暴风雨中思考的作文,思考自然的伟大,思考不可抗拒的力量。现在我把风暴改到了海边,其他内容保持不变。而不是加上“面对面”“大海”?不过,今年上海的“杂”讨论却是一个绝佳的话题。社会、生活、自然的“杂”在哪里?谁能说自己没有什么可写的呢?但“杂”并不涉及某个概念,而是专指某个具体对象。可以说,看似无限,却设计了严格的限制。所以,无论你提前背多少作文,你都永远无法背对;不管你准备得多么充分,如果不绞尽脑汁,你永远也写不出好文章。总之,无论是骡子还是马,都要在考场上判断自己,根据自己的真实实力取得高分。这样的命题是符合高考作文目的和功能的最成功的命题。据报道,今年高考作文,上海无人取得满分。但没有满分是否就意味着上海考生素质较差呢?或许,这就是有效保障公平公正竞争的成功主张的结果。

然而,在上海谈论“杂”,并不完全是物质题材的作文。

那些神奇地谈论材料话题论文“优越性”的人难道不应该向他们学习吗?负责高考作文题的相关部门难道不应该引起重视吗?上一页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