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思思

摘要:孩子健全人格的塑造除了学校和社会的努力外,家庭的关心和支持也非常重要。

一、高中生的基本心理特征:

高中生的心理与初中生有很大不同。高中阶段与青春期后期和青年中期有关。因此,身心发展和社会成熟度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叠。作为青春期的结束和青春期的开始,高中阶段个体心理发展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不平衡。作为一名青春期的高中生。我们正处在从稚嫩的童年到成熟的青年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高中生的身体发育迅速成熟,但心理发展滞后于身体发展。他们在理性、情感、道德、社会交往等方面尚未达到成熟指标,仍处于拟人化阶段。在过程中。也就是说,高中生身心、心理和社会关系的发展是异步的、异时的、高度不平衡的。

(2)湍流。高中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生理和一定心理发展与道德或其他社会意识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为人格和道德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高中生心理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表现出一种成熟前的动荡。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动荡体现在知识、情感、意向、行为等各个方面。例如,他们头脑敏锐,但片面、容易走极端。他们很热情,但很冲动,而且极其反复无常。他们的意志品质也在发展,但克服困难的毅力还不够。常常将坚定与固执结合起来。勇敢与鲁莽和冒险相混淆。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这是事故伤亡率最高的年龄段。在社会、他人、自我的关系上,孩子常常感到困惑、抑郁、焦虑,对父母、老师表现出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为。此外,剧烈的生理变化会带来所谓的“青春期躁动”、强烈的情绪反应和严重的“性困扰”,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3)自主权。高中生正处于心理上脱离父母的时期。随着身体的快速发育,自我意识显着增强。随着独立思考和处理事情能力的发展,高中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性。他们渴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积极尝试挣脱父母的保护和管理。他们有很强的自信和自尊,热衷于展示自己的优势和才华。无论是在个人的生活安排上,还是对人生、社会的看法上,我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和主见。他们不再满足于父母和老师的解释,或者书本上现成的结论。他们不相信或盲目跟随成年人的意见。它们需要事实证明和逻辑说服。对很多事情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并且争论不休以坚持自己的观点。如果说身体断奶是个体被动离开父母,那么心理断奶就是个体主动离开父母。

(4)前瞻性。青春是过去与未来的中介纽带,是过去向未来的过渡阶段。青春期的高中生,未来的前景最广阔,距离也最远。他们对发展和未来充满憧憬和向往。发展和未来是高中生最向往、最广阔的领域。这种对未来的前瞻性态度让高中生显得格外理想主义。它引发高中生迫切追求自我实现。这种面向未来的优势,使得人们总是将青春与社会的未来联系起来,指出“谁赢得了青春,谁就赢得了未来”。

(5)攻击性。由于身体发育和成熟较快,心理发展也较快,高中生精力旺盛,精力充沛,反应敏捷,上进心强,不安于现状,积极进取,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能量。不怕老虎”。如果说老年人很容易满足于所得到的好处,倾向于维持现状而不取得进步,那么年轻人仍然在等待解决方案,往往充满希望并愿意探索。

(6)可锁定性。高中生通常不会像童年时那样向成人敞开心扉。他们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不轻易外露,心理发展呈现出封闭的特点。他们非常希望有一个独立的住宿房间,有一个私人抽屉,并且喜欢把抽屉锁上,好像有什么秘密不想让别人知道,但实际上里面并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他们不再喜欢和长辈说话,在长辈面前显得沉默寡言。高中生爱写日记,也是这种封闭性的体现。写日记是表达感受和保守秘密的一种方式。心理发展的闭塞使高中生容易感到孤独,从而产生强烈的被理解的愿望。他们渴望找到理解他们的人,找到亲密的朋友。对于亲密的朋友,他们可以坦诚地诉说内心的秘密。

(7)社会性。虽然心理内容的社会化早在童年时期就开始了,但更大、更深刻的社会化是在青春期完成的。小学生进入中学后,就像走在人生的旅途上一样,突然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如果说,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受家庭和学校的影响。那么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心理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高中生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非常感兴趣,喜欢询问新事物,想像成年人一样对周围的问题做出积极和消极的评论,越来越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例如“如果我是校长”、“如果我是班主任”等角色扮演活动,以及自主、自理、自立、自协会、成立协会、出版物等要求等等,充分表明他们的思维远远超出了学校的范围。集体和国家当家作主的思想开始萌芽并日益强烈。尤其是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成为他们意识中的重要问题。当他们考虑自己未来的愿望和选择时,他们比小学生和初中生更加现实和认真。这种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对高中生的社会心理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以上是高中生常见的心理特征。由于年龄问题,不同年级的高中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也不同。笔者对相关学校高中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了观察、交流和调查。下面对这些问题、产生原因及家庭教育对策进行简要分析和探讨。

二、不同年级高中生心理问题及成因

1、一年级学生:适应新环境存在问题、学习方法不恰当、学习目标不明确、人际交往敏感、与家长的代沟问题、学习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不完整等。

2、高二:学习负担与焦虑问题、“早恋”问题、自我形象设计与校规冲突、价值观形成与文化多样性难以调和、亲子关系冷漠、心理可塑性、敏感性和教育要求。合理化之间的矛盾等等。

3、高年级:“过大”的学习负担(主观和客观)和适应不良的学习造成的心理困惑、理想期望与现实能力的差距、各种心身疾病(焦虑症、疑病症、神经衰弱、考试恐惧症等) 。

高中生还存在其他问题,包括:人际关系紧张、厌学、性抑郁、暴力倾向、师生关系淡漠、脆弱、敏感、辨别力差、自私、自我中心、缺乏同理心等。

造成上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年级、不同问题,其原因也各不相同。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1、社会心理因素:目前高中生95%是独生子女。他们和他们的父辈一样,是共和国历史上特殊的一代人。例如,在生活和教育条件方面,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很高,他们面临更大的竞争和压力,社会生活变化很快,他们接受的信息是前所未有的。同时,他们缺乏困难和挫折的磨练,缺乏兄弟姐妹的家庭经历,人际关系单一。客观地说,这些因素容易造成他们的心理素质脆弱、敏感、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遇到环境变化时缺乏足够的心理应对能力,造成心理失衡,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不可避免的。这或许也是近年来社会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

2、家庭教育的滞后和缺失。中国有句俗话:“子不教,父有罪”。然而,孩子进入高中后,约60%的家长放松了家庭教育,20%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 45%的家长不确定如何在高中教育孩子。更多的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长大了,说再多也没用,只要学校教育就够了。事实上,父母的这些态度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据调查,80%的学生出现问题行为,主要原因与家庭教育不良有关。 (如离婚、寄养、纵容、溺爱等)另外,从孩子在学校和在家的时间比例来看,他们在家的时间多于在学校的时间。如果家长不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没有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孩子在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他们在学校的成长也会受到负面影响。例如,一项调查发现,高中生平均每周与家长的沟通时间不足2小时,80%的家长和孩子除了学习之外无法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关心什么。约60%的家长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策略和措施,严重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如果孩子的家庭教育只是一个“教育真空”,那么这个时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概率就会非常大。

3、媒体传播的影响。将21世纪比作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为恰当。随着电视、电话、电脑、互联网等时空网络的普及和影响,整个地球已经成为一个“复杂”的信息村。人们被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视听信息所包围。在“真空”的夜间故事中生存是不可能的。信息的挑战已经来临,但我们的孩子却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洞察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只是出于一种原始的本能和冲动而对信息进行欣赏和接受,而不进行任何加工或解释。着迷、好奇和模仿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它们与“流行”齐头并进,价值观异化不再是不可能的事。在笔者对偶像崇拜进行的一项调查中,35%的高中生崇拜各种“明星”,而崇拜父母和科学家排在最后,仅占1%。 “现在的孩子不想读书了。”这是家长们普遍存在的困惑。也许在这里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4、同辈的影响。如果说父母和老师对学生在经济、知识和性格方面产生影响,那么同伴则对个人生活、学习和心理产生影响。同学、朋友有共同的语言、爱好,学习生活的内容和规则相似,很容易达成理解。马斯洛的“尊重需求”、“爱与归属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在同行中名列前茅。中间是最容易满足的。因此,同伴之间的人际关系质量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5.学校因素。事实上,当前学校教育方式和手段相对滞后,对个体心理影响较大。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再次成为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体罚、变相体罚、心理惩罚也发生在教师中。素质教育的艰难探索,也说明了学生对真正教育的渴望。素质教育的成功之一就是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

3、家庭教育对策。

孩子健全人格的塑造,除了学校和社会的努力外,家庭的关心和支持也非常重要。

1、通过家长学校的组织,端正家长的教育观念,掌握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2、家长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平等、民主、团结、和谐、融洽),努力创建学习型家庭。

3、亲子对话。花时间通过书信、谈心、打电话等方式与孩子沟通,树立“孩子,我们坐下来谈谈”的理念和模式。

4、全面了解孩子、关心孩子。心灵的沟通和关怀是最让人感动的事情。只有通过学校走访、观察了解孩子的担忧、困难和想法,体贴每一个细节,才能缩短与孩子的心理距离,解决孩子的问题。

5.尊重儿童。父母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和标准去要求和衡量孩子的成就和决定,只要不违背原则,让孩子发展到最好就行。

6、正确引导。对于孩子的缺点和错误,他们不去批评、责备,而是分析、引导、帮助改正。问题不是掩盖,而是解决、治疗。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