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临近高考考生焦虑过头怎么办

思思

越临近高考,我就越焦虑。每年这个时候,正是高中生“心脏病”的高发期。

如果您的孩子即将参加高考,全家人都承受着高考的压力,请务必阅读以下内容。当你和孩子分享这些故事后,你可能会明白:高考固然重要,但它真的不再是通往成功的一座木桥。高考在即,他们“不正常”

他与家人发生争执,“自我隔离”三个月

19岁的赵文(化名)走路时伸着腰,低着头。

他一个人在出租屋里已经三个月了。等待他的是人生第二次高考。面对心理咨询师时,他的声音微弱,像是在努力挤出“是”、“也许”来应对。

赵文一家人不在城里。去年高考失利后,他决定去郑州复读。据其母亲透露,儿子离家到郑州读书,是为了避免与父亲接触。他的母亲是一名幼儿园老师,父亲是一名大学老师。赵文一直被父母寄予厚望。

初三,学习成绩优异的赵文成绩开始下滑。从此,父亲经常责怪孩子,以致两人关系僵化,谁也不理睬对方。

去年,赵文高考失利,没能考上理想的学校。他提出在郑州租房子复读的请求。赵文的母亲同意了。她表示,这不仅可以避免父子之间的矛盾,也可以让儿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每个周末,母亲都会去郑州看望儿子。赵文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不准告诉父亲自己住在哪里。但春节期间,妈妈却违背了诺言,带爸爸去看赵文。

“妈妈违背了她的诺言,背叛了我。”他很生气,也厌倦了学习。从此以后,我每天不洗澡、不换衣服、不理发、不去上课、不与外人交往。

自闭、抑郁、恐惧,赵文患有严重抑郁症,需要药物和心理双重治疗。

 第二次模拟考试“退步”100分,她精神恍惚了

经过三场大规模模拟考试,小玲(化名)即将参加高考。

而第二次模拟考试刚结束,她就开始陷入困境。她不仅没有去上学,甚至还精神恍惚。

导致这些负面情绪爆发的,是她第二次模拟考试的失败。她的总分只有四百多分,比上次少了一百分。

与此同时,她网上喜欢的男孩和自己的信息被同学发现,她变得烦躁、敏感、不安。

起初,妈妈以为她只是有点震惊,因为她从小就是一个敏感、心思缜密的孩子。

后来,她的“心脏病”加重了,她变得多疑,总感觉有人在监视她。她甚至产生了幻觉:有人窃听她,定位她的手机,窃取她的隐私……

后来,她不敢说话,怕被人听见;她不敢出去,生怕被人看见。看到女儿这样,父母不知所措。他们不敢打扰女儿,生怕她生气。

由于父母的耐心,她在家里呆了一个多月。最终,她的父母带她到各大医院看心理医生。

她的“心脏病”得出结论:过度的心理压力导致她产生了认知偏差和幻觉。如果进一步恶化,可能会发展为精神分裂症。 “心脏病”从何而来?

高考“心脏问题”普遍存在,学生和家长都有“责任”

“每年5月,高中生心理问题进入高发期。”共青团郑州市委12355青少年维权与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袁林芳说。

最近一段时间,高中生占日常心理咨询电话的一半以上。有家长和学生前来咨询。他把这些高考学生的“心里问题”概括为三类:考试焦虑、强迫症状、躯体化。考试时出现头痛、出冷汗、心悸、手脚冰凉、尿频等症状,都是考试焦虑的表现。当焦虑过于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时,很容易出现强迫行为和强迫思想。例如,有的学生晚上失眠,反复担心考试会不会考这个考那个。

一些学生已经把心理上的焦虑变成了身体上的疾病。检查前,我会发烧、头痛、胃痛、腹泻,但去医院检查时,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

袁林芳表示,考前轻度焦虑是难免的,但如果过于严重,就会引发“心脏病”。考生和家长都对疾病的“根源”负有责任。 “心病”的爆发也是“冰冻三尺,一日不寒”。

比如赵文和父亲积怨很深,而小玲则一直敏感不善交际。高考前的压力成为导火索,导致心理问题的爆发。

他举了一个例子:赵雯母亲的家庭教育方法测试成绩很低,孩子的自主教育呈负数。面对高考的压力,赵妈妈施加了太多的限制,这只是增加了孩子的压力。而在郑州复读的赵文,由于缺乏社会支持系统,长期压抑的负面情绪无法排解,从而出现了强迫症状。高考学生出现“心脏问题”怎么办?

考生:不要与同学聚在一起“抱怨”

对于考生来说,高考前的担忧总是不可避免的。

“和同学聊天的时候,可以聊一些快乐的话题,少一些抱怨。”袁丽芳提议道。高考学生需要积极的心理暗示,同学聚会抱怨会造成负面情绪积累。

心情不好、学习效率低等负面情绪被谈论得很多。考生会发现他们自己也存在这些问题。然后,通过放大负面情绪,增加负面心理暗示,让情绪走入“死胡同”。

“你不妨有点阿Q精神,多安慰一下自己。”他建议考生多思考自己的优势,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

听轻音乐、锻炼身体也是调节情绪、缓解抑郁的好方法。

家长:鼓励的话说多了,就成了压力

高考在即,孩子压力大,家长也不容易。袁林芳表示,如果父母在应对压力方面束手无策,不仅无法帮助孩子,还会加剧压力。

家长既不能袖手旁观,也不能过度关注。在饮食结构、陪伴等方面尽量保持“正常”的生活,不要进行大的调整。

父母在孩子面前要尽量“克制”。不要与孩子发生冲突,也不要激动,以免造成紧张气氛。

“我们不会给你压力,你考试的时候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种缓解压力的方式也是父母常用的短语。但袁林芳却表示,这话最好不要说。考生需要的是力量支持和精神鼓励,而不是这些消极的安慰。

“凡事都有限度,鼓励说多了,就会变成压力。”他说。

如果你想缓解孩子的压力,少说多做是一个好方法。带孩子出去散步或锻炼身体可以帮助你释放情绪、转移注意力。

你的候选人焦虑吗?

“心病”需“对症下药”

高考焦虑也有规律

复读生的表现比应届毕业生更明显,成绩优秀的学生比成绩差的学生表现更明显,中等水平的学生表现更突出。

考前焦虑多表现为8个方面:

1

我的自信心很低,一想到考试就觉得自己肯定不行,没有前途。

2

焦虑,感觉时间紧迫,复习不好,考试越来越陌生,复习越多知识越不扎实。

3

敏感,容易冲动,压力大,易怒,特别容易因为小事发脾气。

4

考生往往会忘记所学的知识,并开始忽视生活中的事物。

5

考生出现腹泻、过敏等身体问题,逐渐出现夜间失眠、白天注意力不集中等生理反应。

6

我害怕考试。模拟考试的时候,一想到要进入考场,我就会退缩,大脑一片空白。

7

放弃。我觉得无论我如何努力,都不会有好的结果,所以我选择了放弃。

8

“自我放松。因为害怕考试不及格,所以我在考前疯狂地玩,没有好好复习。

如果只出现一两个症状,家长无需担心或过多关注。而如果出现三种以上的行为,家长就要想办法进行引导,调节考生的情绪。

“如果由于行为过度而出现严重焦虑,最好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考前的心理咨询可以帮助考生快速调整情绪。”袁林芳说道。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