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考试成绩越来越好信心却越来越不足
我儿子在第二次模型测试中获得了620多分,这是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然而,最近他突然对高考失去了信心,总想“我高考会失败”。
5月30日,家住市区的杨女士拨打“北考热线”寻求心理专家帮助,希望专家把脉。
杨女士介绍,她的儿子是高三学生,在刚刚结束的第二次模考中,成绩超过了620分,比第一次模考整整高出了30分。她和丈夫都很高兴,开玩笑地说:“高考如果表现好的话,说不定能考到660分以上。”
没想到这句话却得罪了孩子们,“你们的期望是不是太高了?你们只是想让我考个好大学,如果考得不好怎么办?”
杨女士说,由于那天她没有说话,所以每次她回家孩子总是生气。周末,孩子回家后,她对她说:“自从你说我能考高分后,我的心情就一直不好。”杨老师我不明白的是,如果我考试考得好,我应该感到高兴,但为什么当我应该为自己努力的时候,我却总是感到灰心呢?是不是孩子害怕考试考不好,不敢承担责任,就把责任推给父母呢?
专家解惑:家长要对孩子有接纳的心态
潍坊市特级教师、国家级心理咨询师、潍坊市学前教育特级教师进修学校心理教研室主任刘艳菊认为,高考前,家长的心态非常重要,因为父母的言行都会受到模仿、暗示、感染等心理机制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影响孩子的状态。目前,很多高考学生的心理压力恰恰来自于父母。
杨女士的儿子对二模成绩的意外提高感到担忧。这孩子知道自己的实力,也知道这是一场意外。然而,杨女士和丈夫却感受不到孩子的焦虑。他们反而欣喜若狂,对这样偶然的结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远远超出了孩子的能力。孩子的压力可想而知!孩子为什么会生气?因为他害怕辜负父母的期望,他知道自己做不到。父母的期望越高,压力就越大,所以他变得烦躁、抱怨。
因此,家长在考试前一定要对孩子抱有接受的态度。丢掉奇迹感,不要把希望寄托在非凡的表现上。现实、客观地评价和接受孩子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与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目标。
建议杨女士和丈夫先调整心态,然后与孩子沟通,表达理解。同时也可以减轻孩子的压力,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告诉孩子:尽力而为,以平常心面对考试,展现自己的能力。至于第二模型成绩的提升,大家可以简单分析一下原因,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借鉴。商量完之后,就把这件事当做日历翻过来吧。
归纳分析:四类考生应引起家长注意
刘艳菊提醒考生家长,不同的孩子应该有不同的应对方法,要根据孩子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盲目指导只会适得其反。
动机过高型
把高考当作决定自己命运的大事,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这就带来了压力。对于这类学生,家长要想取得好成绩,千万不能说“你一定要努力”或者“你一定不能考砸”。你应该以平常心对待孩子,像对待一场普通的考试一样对待。
丧失自信型
对于模拟考试成绩越来越低、越来越高或者越来越高的两种情况,刘彦举提醒,如果不通过分析明确相关原因,考生可能会因为对自己的不确定性而担心自己的成绩继续下降。实力,或者他们可能会担心失败时自己的表现。如果你表现不正常,你就会考试不及格,失去信心。此类考生需要家长帮助分析考试成败的原因,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从而减轻压力,重拾自信。
患得患失型
有些考生性格敏感,或者受到父母焦虑的感染,导致自己想得太多,患得患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影响了学习效率和成绩。对于一个三口之家来说,家里有考生时感到焦虑的情况并不少见。事实上,从高考分数来看,简单题一般占30%,中等题占50%。可以说,只要考生心态好,表现正常,考上大学甚至考上更好的大学都是没有问题的。
消极松懈型
“我的孩子已经不读书了,整天看电视,不复习,现在过几天就要考试了,完全走样了。”此类热线电话中,有很多来自家长的电话。
无法进入状态,没有适当的紧张,这类孩子是被动、放松的类型。刘老师表示,太放松也不能太紧张,因为适度的紧张还是有利于考生发挥的,而太放松则会阻碍考生进入状态,不利于考生发挥好成绩。让孩子从现在开始按时起床,按照高考的节奏安排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