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书、上网、旅游、撕试卷、睡觉……紧张的高考结束了,很多考生都松了口气。几个月来的紧张瞬间释放成放松甚至放纵。不过,心理专家指出,高考后时期是考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期,且此类心理问题潜伏时间长、后果严重,必须引起重视并提前预防。 问题高发在九、十月间
高考一结束,心理诊所接待的考生或家长几乎为零,但心理专家们并不乐观。因为按照往年的规定,出现心理问题的考生及其家长往往是在高考后一两个月才来的。高峰出现在9、10月,然后延续到11月,甚至一两个学期后。
一些考生通常成绩足以进入重点大学,但高考成绩却远不理想。由于他们的成绩远未达到理想水平,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决定复读。但开学没多久,尤其是考试很不理想之后,每次考试总感觉自己不正常,明年高考肯定考不上。
在这种心态下,考生很容易对学习感到厌烦,甚至不想去上学。她经常失眠,白天精神恍惚,注意力无法集中,甚至回避与同学交流,出现抑郁症状。 两类人群需特别关注
虽然考后考生的心理问题不像考前那么普遍,但后果往往更为严重。一般来说,高考结束后,考生的心理状态有四种:很好、一般、不好、一般。感觉良好和感觉糟糕的两类人最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心情不好的人容易抑郁、焦虑、抑郁。无论他们选择复读还是就读不理想的学校,如果心理不调整,就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例如,在重读时,他们表现出对自己的不认可,甚至感到厌学、沮丧;或者进入不理想的学校后,在与老同学的交流和比较中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导致对学校、专业、师生、氛围缺乏信心。当不满严重时,甚至可能会幻想受到同学的歧视和迫害。
而感觉良好的事情最终会导致两种情况:好的结果或坏的结果。需要注意的是结果非常好的情况。要关注“喜事危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极度幸福导致悲伤。当人处于过度兴奋的状态时,思维就会变得狭窄,导致预见和预防危险的能力下降。往年,考生在收到理想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后,遇到交通堵塞、溺水、酗酒等情况的情况并不少见。
大多数有心理问题的考生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心理年龄落后于生理年龄。这类考生往往家庭条件优越,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而不注重生活技能的培养。父母事事包办,削弱了孩子独立思考和生活的能力。 沟通交流是预防之策
从近年来的门诊数量来看,高考后时期出现心理问题的考生数量不断增加,但根本原因还是人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和防范的必要性。变得越来越紧迫。
对此,专家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家长和考生要保持平常心,共同制定合理的放假计划。很多家长在考试前紧紧地抱着孩子,考试一结束就完全放松下来。很多考生完全放纵自己,通宵达旦地看电视、上网、玩疯狂游戏。这不仅容易引发心理危机,而且还会造成身体上的压力。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兴趣来讨论和安排假期,比如家庭出游、兴趣班等。
其次,家长和孩子要经常沟通。在此期间,考生由于担心成绩、择校等问题,心理会有很大的起伏。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通过沟通帮助孩子降低血压。比如,当考生自我感觉很好时,应适当“泼冷水”;当考生出现心理落差时,不要责怪他们,而要多鼓励他们。
第三,鼓励考生多参加集体活动。考试后,内向的考生往往会孤立自己。家长应该鼓励他们参加一些健康、安全的集体活动。一些体育和娱乐活动可以帮助孩子减轻压力。
第四,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高考结束后,大多数考生都要开始相对独立的生活。在此之前,你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为在大学或社会处理人际关系、建立自我管理能力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