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导:如何应对孩子们的叛逆

思思

导语:随着高中生的成长,独立意识越来越强,要求有自己的做事方式,不愿意受到太多的控制。而有的父母为了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对孩子的保护。这样,孩子独立的愿望和父母不当的良苦用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和矛盾。也许有些家长工作繁忙,很少和孩子说话、交流想法。他们只是制定一些严格的规则来限制孩子的行为。因此,作为高中生的孩子,没有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缺乏与父母的沟通,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

一、青春期的特点

通常把11岁到13岁称为青春期,14岁到17岁称为青年早期,青春期和青年早期统称为青春期,即初中和高中阶段。

中学阶段是从童年到成熟的过渡阶段。个体经历了青春期生理的巨大变化,也经历了心理发展的各种困惑、矛盾和挑战。在这个人生的关键转折点,每一个中学生都必须有旺盛的精力,吸收知识,思考人生,寻找友谊,追求爱情,面对职业选择等人生问题。

青春期的到来对中学生最常见的影响如下:

渴望孤独早在婴儿期,婴儿就渴望与他人在一起,这种个体渴望在小学的“伴侣年龄”达到顶峰。

到了青春期,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青少年学生停止与同龄人玩耍并退出群体。当他们退出团体时,他们经常与朋友争吵并破坏友谊。他们经常独自待在房间里,有时突然不想参加家庭活动。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十一岁或十二岁的时候。

青春期与父母之间最严重的冲突是在十二岁或十三岁。

抵抗的第一阶段是在三岁左右,此时孩子需要自己做所有事情,当别人帮助他们时就会生气。这是由于自主性的发展。

在第二个抵抗期,经常会与父母发生争吵和冲突。这样的矛盾有时会引发争执,让中学生心情不好、情绪低落,甚至产生离家出走的念头。学生对父母的逆反有时表现得很强烈,他们的口头禅是“唠叨”、“管好自己的事”、“摔门”等,让父母担心或生气。

独立青春期代表着自主性的独立发展,也被称为“自我觉醒时期”。自主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由于此时是自我的萌芽期,青春期的个体思想尚未成熟,无法顾及对方,因此表现出不考虑他人思想和情绪的特点。

当幼儿看不到父母时,他们会感到不安。然而,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时,他们在心理上开始与父母分离。这就是所谓的“精神断奶”。这个时候,任何人都会逐渐脱离家庭,变得独立,去谋求自己。生活。

友谊互动逐渐克服帮派沟通方式;友谊在中学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与异性朋友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与老师的关系。

二、逆反心理

它是在客观环境与主体的需要不相适应时发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较强的抵抗力。青少年正处于接受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阶段。他们在认识事物、看待问题时往往会出现认知偏差,因此很容易与父母的意图有所不同。当意图不一致时,为了维护自尊,对方会采取与对方要求相反的态度、言行。其本质是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独立、自主或存在价值;反之,则表现出对他人的不服从。其实,逆反心理并不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这是父母与孩子价值观不一致导致的正常心理过程。

三、叛逆心理的成因

1主观方面:

心理失意的学生自尊心强,总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和欣赏。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这种满足,心理上受挫,你可能会抱怨、情绪化,甚至以“非同寻常”的方式要求关注。

好奇心驱使学生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总想揭开它们的“谜团”。找出来,看清楚并亲自体验。通常情况下,障碍越多,对学生的诱惑就越大。

性格因素:有的学生性格孤僻、任性,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脾气暴躁,听不进不同意见,拒绝有意帮助,自控能力差。

2 客观方面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心理学研究认为,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或过于专制,可能会导致孩子养成任性、叛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教师态度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民主意识,缺乏对学生的爱心和耐心,教学方法简单、粗暴,甚至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体罚,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容易使学生变得敌对的。

班风不好、逆反心理的学生互相传染,进步目标受阻。

四、叛逆心理的表现

1.消极性表现为逆向思维和无端否认,对学校、教师教育和学校制度的不认可和不信任。

2、批判性地评判学校和教师,评判教师的教学和行为。由于学校部分教师的不认可和抵制,教师所教授的科目及相关科目的学习有所下降;判断社会不接受和理解消极的社会现象。

3、对父母很抵触、很冷淡,增加了关系的距离。他们认为父母的管教不符合他们现实生活的标准,实行消极抵抗和明显对抗;他们有明显的不接受倾向,甚至公开敌对;他们不做要求他们做的事情,或者做相反的事情。

4、冷漠、对抗导致与父母的关系恶化,对父母的不尊重行为感到厌恶和厌恶,从而产生情感冷漠和行为不孝。面对父母伤心的泪水,他们的情绪是无法激动的。

5、阶段青少年的叛逆体现一定的阶段,主要是心理认知能力和生物适应能力增强阶段;心理认知能力上升,判断能力和世界观开始形成。他们不再盲目追随权威,而是开始质疑权威代表、老师、家长,开始做出逆反行为。世界观的初步形成表现在自我判断结果的维持上。保持判断力就是维护自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尊的表现。叛逆往往出现在青少年世界观形成的初始阶段。

五、叛逆心理的教育对策

心理疏导法辅导的关键是与学生沟通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创造一个让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压抑甚至叛逆的情感原因,发泄所有不满的情境,以达到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与和谐和学生。内心的平衡。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抓住逆反心理的“症结”,想方设法解开“心结”,让学生能够弄清楚并愿意接受教育;其次,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 “把脉”,给予科学合理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教师了解自己、关心自己、重视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改进自己的缺点,与老师配合默契。

心态契机法学生心态是指学生在外界刺激和主客体的影响下,对外界刺激和自身条件的心理反映状态。它明显表现为一定的情绪和心理倾向,反映一个人的思想、情绪、态度、气质、性格和心理变化。教育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学生心态的变化,特别是消极心态的诱因,在掌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利用适当的机会,即当学生想要进步、愿意解决矛盾时,要理性地解释。促进他们的认识,使他们将消极心态转变为积极心态,将逆反心理消灭在萌芽状态。

改变氛围法营造良好的氛围,让有逆反心理的学生感受到和谐的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集体的温暖,进而自觉融入和谐氛围中。教学中,如果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不佳、课堂气氛沉闷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程序,改变教学方法,巧妙地营造学生愿意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重新点燃学生的兴趣。在学习中。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同时逐渐弱化和消除逆反心理,从而有效地学习。

分类指导法即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能力水平、心理素质、性格特点和需要,区别对待,做到教育教学有针对性、差异化。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不同类型的逆反心理,教师要对症下药,区别对待,使学生逆反心理的消除得到有效落实。

身教重于言教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因为受过教育的人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甚至模仿老师和长辈。他们在课堂上听完你的讲课后,常常会与你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进行比较。我们知道,学生的成熟度和判断力有不同程度,他们逐渐学会“听其言”和“观其行”。如果一个老师在教育学生时,说得清楚、如实,但自己的行为却非常滞后,那么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就会逐渐下降。从此以后,无论他讲得多么雄辩,学生们都会不屑一顾,感到厌烦。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既是一种正常心理,也是一种问题心理;它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叛逆心理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新求变的特点,具有智慧的火花和创造的源泉。积极的逆反心理是一面明亮的镜子。如果能正确运用和引导,就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逆反心理也给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带来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