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心理:高三不同节点不同情绪不同解决方案

思思

如果你不准备高考,你不知道你的心理状态对你的学习成绩有多大影响。不走进考场,你就不知道情绪管理对你的高考成绩有多重要。随着高考的临近,很多考生面对自己的情绪波动都束手无策。其实,高考心理是有规律可循的。高三阶段,不同的节点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和相应的解决方案。  NO.1 新环境适应:高三是极其特殊的一年

在学生心目中,高三绝不是高一年级到高二的简单升级。今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虽然大多数学生仍然留在原来的班级,但他们告别了原来的老师,迎来了一些专门教授毕业班的老师。班级不再是以前的班级,“考点”是关键词。自从高二暑假补课后,同学之间漫无目的的交谈少了,空气中充满了紧张。

一些“聪明”的家长煞费苦心地把孩子送到其他城市,或者把孩子转到师资更好的学校,却忽略了孩子适应新环境需要时间。最终他们发现,孩子不仅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反而增加了心理负担和经济成本。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是生物适应性。积极适应是为了“征服”,消极适应是为了“同化”。进入高三,考生需要采取“欣然接受”的态度,家长则应遵循“宁静勿动”的原则。即使新老师的教学方式有些功利,即使你的同龄人武装到了牙齿,即使你的父母要求你闭关学习,此时的“抵抗”也是得不偿失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接受。当有一天你回首往事时,你会发现高三的时光其实是一次难得的人生经历。  NO.2 假疲劳:月考成绩不理想怎么办

通常进入高四两个月后,考生就开始经历月考,真正进入高考大戏。此时,自主招生、加分政策接连而来,考生情绪敏感,容易波动。第一次月考成绩不理想的考生会觉得自己以前的知识漏洞无法填补。他们往往选择从头开始补,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有的学生补缺效果不明显,新知识被抛在后面,形成恶性循环。第二次月考成绩不理想,他们失去了冷静,认为自己无法跑到终点。他们希望通过休学一年的时间,系统地复习高一、二年级的内容。这个阶段类似于长跑中的“假疲劳”。

高三最好的复习计划就是紧跟老师的节奏。老师不仅对试题类型和考点了如指掌,而且知道学生掌握知识的难易程度,因此可以安排复习进度,并在每个阶段进行评估。学生可以根据成绩和排名来了解自己这一阶段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为一名教过毕业班的老师,我的经验是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命题。这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全面掌握,也有利于考试时保持冷静的心态。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经历将把考生与知识点的关系从被动考试转变为主动探索。

此外,这一阶段的职业规划可以帮助考生着眼长远,将此时的努力与未来的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形成可持续的成就动力。每当你在备考过程中感到懒惰、放弃的时候,想想未来,这个阶段的任务就不会那么无聊了。  NO.3 高原期:提升的关键是减速

考生第一次面对文科综合试卷通常是第二学期的第一次考试,也就是寒假刚过的时候。即使考生掌握了各科知识点,也很难灵活运用到综合题上。考生在看试题时摸不着头脑是很常见的。一些考生误认为自己就是这样,而产生破坏规则或逃避高考的心态。这个阶段的心理感受与高原缺氧非常相似。每走一步都需要很大的力量,还要忍受各种身体不适,所以被称为“高原阶段”。

成功度过平台期、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是放慢速度。相对缩短学习时间,巩固基础知识,不要接触太多问题。同时关注两件事:

首先是估算高考成绩。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在群体中的位置预估自己的高考成绩,然后细化各个科目。例如,如果你预测你的数学会得到100分左右,那么你在考试时就不会因为没有回答出两道大题而感到困惑。如果你在准备阶段有明确的目标,那么在考试的时候你的心态就会相对平和。

二是细化每个题型的时间分配。有些考生没有时间要求做题,考试时杂乱无章。因为担心自己做不完,所以选择题和填空题我都匆匆做完,留下充足的时间去攻克大题。结果是,前面的基础题因时间紧无法得分,大题因难度高而无法得分。一个简单的时间分配问题导致整个考试失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仔细研究试卷中各题型的分布和分数,划分时间,划分时一定要花10分钟。做题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按照时限完成,这样不仅提高了效率,也让你在考场上保持井然有序。

 NO.4 模拟考试后:别忘了将短板补上

老师常说,第一次模拟考试成绩与高考成绩密切相关。如果第一次模拟考试的成绩不理想,考生就会灰心丧气,预测自己可能会高考不及格。有的同学一想自己成绩时好时坏,而高考又恰好是自己不及格的那一次,他们就陷入了恐慌。有些学生只是和家长讨论一下。我实在是没有信心。如果不起作用,只需重复该课程即可。

作为考生,应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高考前的每一次月度考试。通过月度考试,可以发现知识的漏洞和复习思路的不足,完善复习策略,制定灵活的阶段性目标。一个人承受压力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化压力为动力的精神是好的,但不能一味地给自己压力。这不仅不能提高你的表现,反而会挫伤你的自信心。

1991年以来,无论是高级班主任、科主任还是心理咨询师,我见证了太多高考考生的成长。事实上,高考前的前两三个月也是考生成绩增长的重要时期。此后,只要心态平和,学习方法得当,节奏科学,到高考时成绩明显提高并不难。现阶段需要加大对薄弱科目的时间投入,弥补短板。考生往往对强科青睐有加,但对弱科充满排斥。如此一来,弱主体变得越来越弱,而强主体的成长却十分有限。众所周知,弱势学科才是分数提升的“大户”。想一想,与从70分提高到90分和从125分提高到135分相比,哪一个收获更多?  NO.5 自主复习阶段:以“积极休息”调整状态

距离高考还有半个月。面对成堆的书籍和试卷,考生感叹:“我总是不能完成复习计划,因为时间不够。” “我每天学习了很长时间,成绩却没有进步,我是不是傻了?” “班里的男生对我来说太刺激了,我感觉他们高中6个学期里已经玩了5个学期了,但他们的成绩进步太快了,我好像一直在退缩。” 。

这时,请记住,科学的复习计划是成功的基础。为了争夺时间和速度,有的考生会不顾实际可操作性,每天排得满满的。如果他们在执行过程中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他们就会感到焦虑。因此,在制定计划时,一定要记住,你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台读书的机器。计划应该是粗略的而不是详细的。另外,复习的节奏也很关键。要把整理知识和热身练习结合起来。如果一味答题,忽视课本知识的整合,可能无法全面掌握高中水平的知识;如果一味地看课本而不做题,就会缺乏存在感,答题效率也不高,也就是俗称的“学习”。

有高考专家建议,考生在考前三四天应该彻底放下,停止学习,放下包袱。我个人认为这种方法是一种“被动休息”,导致考生在高考时没有做题意识。我的建议是采取“积极休息”来调整。高考前一周,一定要做好几套有质量保证的模拟题,以保持备考状态。  NO.6 优秀生瓶颈:主动加入学习同盟

表现出色的候选人在准备阶段比其他候选人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这是因为成绩优秀的考生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学习动力强烈。学习动机有两种。一是成长动力。他们把学习视为乐趣,收获自我成长的乐趣。这类候选人情绪稳定。另一个是稀缺性动机。他们内心厌恶学习,把高考当作自己的成就感。理想的阶梯是牺牲你的爱好来学习。如果你无法通过学习得到补偿,你的情绪就会剧烈波动。

二是缺乏主动与他人交往的意识。学生成绩好时,不主动与同学交往,缺乏心理支持系统。一旦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他们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三是缺乏灵活思维。他们固执地把目光投向了一所名牌大学。一旦他们无法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就会感觉世界正在崩溃。他们甚至会想:“趁你还没失败,赶紧撤退吧!”他们没有勇气面对失败的结果。

第四,自尊心强,敏感多疑。当这些学生成绩好时,他们就会看不起成绩差的同学。他们错误地认为这是每个人的价值判断;当成绩下降时,他们把自己的价值判断投射到同学身上,认为同学看不起自己,变得敏感多疑。

其实,优秀的学生完全可以把自己的强科作为“投资”,积极加入同学的学习联盟,与同学分享自己对强科的思考,同时虚心向同学请教自己遇到的问题。遭遇他们的薄弱科目。许多考生固执地认为,只有进入名牌大学才能获得人生的成功。事实上,进入名牌大学只会给你比周围人更多的资源。但如果你情商低,不能主动总结这些资源,你内心就会出现问题。常常比周围的人承受更多的痛苦。  NO.7 中考之痛:父母要营造和谐的环境

一些考生经历了中考失败,这无疑形成了他们心中的“痛点”。如果他们在高一、高二时不加以重视并及时调整,高三时就极有可能出现考试焦虑。他们会突然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充满怀疑,并充分激发自己的负面情绪。

虽然考试焦虑的症状相似,但引起考试焦虑的原因却有所不同,比如父母关系、亲子互动、家庭比较、师生关系、学习方法、情绪管理等。如果问题严重,家长可以联系心理咨询师为孩子提供心理咨询。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一旦确认孩子有考试焦虑,就放松了对孩子学习的关注,转而对孩子感到焦虑。 “考试的时候不要着急。” “如果你的大脑一片空白,就从担心开始。”“放下笔,安静”……家长的这些言行,强化了孩子脑海中考试焦虑的记忆,让他们难以摆脱。

面对孩子的焦虑,家长应该帮助他们更准确地认识自己、考试、以及自己与考试的关系,从而恢复他们内心的自信。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不断审视自己,不要把大人的一些负面想法和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是考生家长给予孩子最好的支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