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育夫妇生女孩几率较大男孩出生率下降趋势不明显。 1940年代初男孩出生率为51.4%,1960年代初下降至51.3%,1990年代初下降至51.22%。 Nikolic 博士及其同事研究了1964 年至1988 年的联邦生育率数据,以确定导致生育率下降的因素,他们发现了两个因素:33,354 对育龄夫妇的年龄增加,以及非白人婴儿的出生率降低。体重的增加共同导致了女婴出生率的增加。对于白种人中的男女生比例,父亲年龄的影响是母亲年龄的两倍。非白人夫妇的年龄对新生儿性别的影响大致相同。另一方面,低出生体重对提高白人夫妇的女孩出生率有深远影响,但对白人后代的性别没有影响。育龄夫妇的年龄与新生儿性别之间的联系仍不清楚。低出生体重与婴儿性别之间的关联可能与女性胎儿的较高存活率有关。 Nikolic博士强调,目前美国男女生比例的差异很小,而且可能只是暂时的。 生男孩还是生女孩一直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很多人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生一个男孩或女孩。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有些人仍然认为只有生男孩才能传宗接代。所以,儿媳妇生男孩,就受宠;否则,她就会被婆婆和丈夫瞧不起,成为“苦袋子”。其实,这是不合理、不科学的。古代医学很早就提出了很多确定胎儿性别的理论,但遗憾的是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这些理论并不成立。例如,《道藏经》认为,经后单日受孕者,为阳,为男;双日受孕者,为阴,为女。李东源认为,月经后一两天怀孕的为男性,月经后四五天怀孕的为女性;朱丹溪认为左子宫受气者,为女。右子宫受气则男,右子宫受气则女;生吉曰,气移左则男,气移右则女;气移左则男,气移右则女。楚医书里,精裹血则为男,精裹血则为女。西方医学史上也出现过不同的理论。比如,曾经有人提出,右睾丸负责生孩子,左睾丸负责生女孩;精子进入右侧输卵管生男孩,精子进入左侧输卵管生女儿。后来,人们注意到只有一个睾丸或切除一根输卵管的人可能会生儿育女,从而推翻了这些荒谬的理论。直到200年前,人们的性别分化理论还是一片空白。 1677 年,荷兰人安东尼万列文虎克(Antonivan Leeuwenhoek) 首次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精子,150 年后,德国贝尔(Dell) 首次观察到哺乳动物的卵子。直到那时,科学之谜才取代了有关受孕的古老神话。 1902年,美国人麦克卢格揭示了生育的秘密。他发现了决定性别的X和Y染色体。生男孩还是女孩不是由女方决定的,主要是由男方的性染色体决定的。性染色体,顾名思义,是决定性别的染色体。人类生殖细胞中有23对或46条染色体,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1对是性染色体。女性性染色体为XX,基因型可用46,XX表示;男性性染色体为XY,基因类型为46,XY。生殖细胞经历两次减数分裂,23对染色体变成23对。卵子只含有一条性染色体X,而精子可以含有X或Y性染色体。当精子和卵子结合时,受精卵的染色体恢复到23对。如果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受精卵将是XX型并发育成女性胎儿;如果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受精卵将是XY型并发育成男性胎儿。因此,生男孩还是女孩取决于X精子还是Y精子参与受精。
精子和卵子的结合是随机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人类性别比的总体平衡。这也是自然界的一种生态平衡。这种平衡绝对不能被破坏,否则必然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社会问题。 X、Y性染色体的发现,使人们对性别决定有了正确的认识。 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对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普遍认为Y染色体是生育的决定因素。有些人认为X染色体上有一个决定男性的因素。当受Y染色体某一成分的影响时,可促进未分化的性腺髓质向睾丸发育和皮质变性。如果细胞核中没有Y染色体,性腺皮质发育成卵巢,髓质退化。近年来,人们发现了一种与Y染色体相连的糖蛋白,即组织相容性抗原,又称H-Y抗原。推测它与X染色体上的相关遗传因子结合,促进原始性腺分化为睾丸。但这一理论并没有表明是一个基因还是多个基因决定胎儿的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