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线是从上往下还是从下往上

思思

雪线自上而下发展至下限。雪线是指气候变化不显着的几年中最热月的积雪面积下限,即年降雪量与年融水量相等的平衡线。雪线以上的年降雪量大于年融水量。降雪逐年积累,形成常年积雪(或万年积雪),进而变成粒状雪和冰川冰,发育冰川。雪线是气候标志线。其分布高度主要由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决定。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海拔高度降低,反映了温度的影响。

雪线是从上往下还是从下往上

雪线从山脚延伸到山顶,直到与雪覆盖的边缘线相交。越冷的地方,雪线越低,意味着雪覆盖面积越大,山体裸露面积越小。

雪线是年降雪量与年融雪量相等的平衡线。冰川消融冰川融化的量以体积或水深表示。由于融化、蒸发、沉降、雪的再沉积以及水渗透到下层而导致冰川表面减少的物质损失量称为总消融量;而因融化和蒸发而引起的冰川物质损失量称为纯消融量或净消融量。

雪线以上的年降雪量大于年融雪量。降雪逐年积累,形成常年积雪,然后变成颗粒雪和冰川冰。冰川是由雪的压实、再结晶和再冻结等成冰过程形成的。它们具有一定的形状和层数,并且是塑料的。在重力和压力下,它们产生塑性流动并阻止滑动。它们存在于极冷的条件下。地方。

雪线影响因素有哪些

1、气候气温和降水量

雪线分布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气温高时,雪线也高。随着地表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降低,雪线分布高度总体趋势也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降低。例如,热带非洲雪线高度为4500-5200米,阿尔卑斯山雪线高度降至2400-3200米,北极圈仅低于200米。

2、地貌因素

地貌因素对雪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山体地形和向上坡度上。从山地地形来看,在陡峭的山地,积雪容易滑落,不利于保雪,且雪线较高;坡度较小的山区,有利于积雪,雪线相对较低。海拔相同的山坡两侧,向阳坡接受太阳辐射较多,温度较高,融雪较快,雪线较高;背向斜坡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少,温度较低,雪线较高。也较低。

对于北半球来说,南坡和西坡受日照较多,融化大量冰雪,雪线较高,而北坡和东坡雪线较低。

3、大气环境变化

雪线的升降还受到大气环境变化的制约。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沙尘暴等因素都会影响雪线的高度。

雪线与冰川数量的关系

雪线作为冰川学的重要标志,控制着冰川的发育和分布。冰川学中的雪线是指降雪与融化之间的平衡。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头一号冰川西支上、下界高度分别为4486米和3810米。冰川的存在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它不仅是全球环境的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淡水。可以产生冰川的区域以雪线为界。

冰川发育的地形条件。冰川发育最基本的地形条件是山脉或山峰的海拔是否达到雪线以上,即平衡线的高度。因此,山脉或山峰的绝对高度及其与雪线以上的相对高差是决定山地冰川的因素。它们的数量和大小是主要的地形因素。

研究表明,山脉雪线以上的海拔越高,冰川形成的积累空间就越大。它还为冰川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冷库,拦截更多的降水。因此,在中国西部许多海拔7000m以上的山峰周围,复合型或树枝状山谷冰川呈放射状分布,形成巨大的冰川中心,在冰川资源总量中占有重要地位。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