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出自《仪系赐下》:“天地之道,属贞观”。这意味着向人们展示正确的道路。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代英国统治者,他的治理成就为后人所称道。
贞观之治有多少年
贞观的统治从627年到649年,总共持续了23年。贞观的统治为后来的开元时代的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了鼎盛时期。
贞观之治的影响
1、奠定唐朝的基础:贞观的统治将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推向鼎盛,促成了开元时代的出现,奠定了唐朝200多年的基础。
2、社会稳定:贞观初年,饥荒时常发生,民生困难。四年后,政绩逐渐显现。人们外出时没有关门。他们旅行时不需要携带食物。米价三四分钱一斗。价格很低。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安定。
3、文化传播广泛:由于东西方交通畅通,唐文化东传日本,南传安南,西传岳岭,北传沙漠。唐朝的制度、学术、工艺传播到四面八方。
贞观时期发生的主要历史事件
1、文成公主进藏
文成公主入藏是指唐朝贞观年间,吐蕃皇帝松赞干布派宰相噶尔东赞(即鲁东赞)作为联姻使者到长安提亲。
唐太宗封元智氏之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又命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为总婚使,护送文成公主入藏。
松赞干布率众大臣前往河源附近的白海(今青海省玛多县)迎接文成公主。他们随文成公主返回洛车(今拉萨),并在拉萨为文成公主修建了宫殿。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为汉藏人民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拉萨的布达拉宫、大昭寺仍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达拉宫还保存着他们婚房的遗迹。相传大昭寺前的棠柳是公主亲手所植。
2、唐朝灭东突厥的战争
唐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唐四年三月,唐朝与突厥交战期间,唐朝为消除来自突厥的威胁进行了一场重要战役。北上灭了东突厥的颉利汗部。颉利可汗率万余人经碛口逃走,却被骊姬军截住,其首领全部投降。
颉利逃往灵州西北(今宁夏灵武西南)沙波罗部落。他欲投奔秋浑,却被大同路行军副总管张宝祥擒获,送往长安。
经过此战,突厥对中原的骚扰得到了遏制,也对周边其他少数民族政权起到了很大的震慑作用。唐朝很少受到其他民族的骚扰,突厥的实力大大提高。削弱,从而保证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后来的开元时代创造了稳定的环境;
同时,扩大了唐朝的北方统治区域,为后来设立北庭都护府提供了条件,也为后来消灭西突厥创造了机会。
3、渭水同盟
渭水之盟,又称汴桥之盟,是指唐朝玄武门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与入侵的东突厥结力、突利可汗结成的联盟。
公元626年,突厥进攻距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省泾阳县),京城震动。此时长安的兵力只有数万。唐太宗李世民设下迷惑军队之计,亲自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渡渭水与颉利可汗谈话,愤怒指责颉利可汗、突利可汗毁约。
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条件下作战,为自己稳定了局势。为发展经济、积累实力赢得了时间,是唐朝与突厥实力变化的重要转折点。
4、贞观之治
贞观时期是唐初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以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为特征的政治局面。
唐太宗继承了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的国策,并进一步发扬光大,以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唐太宗任用有德有才的人,知人善用;他开放思想,尊重生命,自我约束,虚心接受建议;
采取农业优先、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振兴文教、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社会安定;
他还大力镇压外来侵略,尊重边疆部落的风俗习惯,稳定边疆,最终实现了大治天下的理想局面。因年号为“贞观”(627—649),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5、唐伐薛延陀之战
唐灭薛延陀之战是唐太宗时期灭掉漠北薛延陀的战斗。贞观初期,唐朝与薛延陀结盟,对付强大的东突厥汗国,并于630年击败了东突厥。
东突厥失败后,薛延陀的珍珠可汗伊南接管了东突厥的家园。薛延陀投降唐朝,秘密扩张势力。
639年,唐太宗试图复辟东突厥,支持其力比可汗阿史那思摩对抗薛延陀的崛起。薛延陀与新恢复的东突厥进行了多次战争,以阻止唐朝的竞争。
为了阻止薛延陀打败东突厥,唐将李积于公元641年击败了薛延陀。然而,公元644年,薛延陀部队趁唐太宗征伐高句丽的机会,发起新一轮的进攻,大败东突厥。突厥人,又迫使阿史那西莫逃回中原。
随后,高句丽向薛延陀寻求援助,而夷南则希望避免与唐朝直接交战。 645年,夷难死后,其子多弥汗拔灼开始与唐朝军队作战。
公元646年,唐军反攻,击败霸灼后,薛延陀诸侯回纥派兵追杀。拔灼的表弟亦突兀舒可汗多莫支投降唐军,薛延陀身亡。
贞观之治结束的原因
1、辽东战役后,阶级矛盾尖锐化。
2、国家赋税过多,人民食不果腹。
三、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困难。
4、外来思想传播,农民学会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