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为什么能下西洋

思思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永乐、宣德年间的一次海上航行。第一次下西洋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最后一次下西洋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七次。

郑和为什么能下西洋

明朝初期是国家向上发展的时期。此时,北方的蒙古势力已被逐出长城。明朝的封建统治已经十分巩固。加之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家日益强大,为向海外发展提供了可能。

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

郑和下西洋的锚地是江苏省太仓市六合镇。六合镇是江苏省重点镇,隶属于江苏省太仓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与崇明岛隔江相望,南与上海宝山接壤,西南与上海市嘉定区接壤。是长江口的第二门户,太仓市沿江重要集镇,江苏省最大的渔业基地,郑和下西洋的锚地。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1、在政治上,郑和下西洋使明朝在东南亚建立了完整的华夷政治制度。郑和舰队展示了明帝国的政治和军事优势。再加上经济利益的刺激,以明朝廷为首的朝贡制度规模大大扩大。

2、经济方面,郑和下西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海禁政策,开辟了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向中国引进了新的工艺产品、原材料和技术,从而影响了中国国内的手工业生产。

3、在文化方面,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促进了明朝对外界的了解。郑和下西洋还留下了《郑和航海图》,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海图藏品,也是海洋航海的宝贵资源。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

一是开展对外经贸往来。

史书《东西洋考》记载,郑和船队出海时带来了各种明代瓷盘和青花瓷制品。他们在各地与当地的特产进行交换和交易。船队归来时,带回了明代瓷器制品。卖。

可见郑和不仅能推广明朝的物品,还能引进国外的东西。两国开展贸易,让老百姓看到了更多的东西,不仅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也增加了他们的购买欲望。买卖关系建立后,明朝内部的资金逐渐开始流动,自然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是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之一。

其次,向其他国家展示了明朝的军事实力。

《明军记》记载,郑和船队有船只200余艘,排水量达20吨,船上人员27000余人。它拥有当时最完善的航海技术和最大的航行规格。

刚刚即位的朱棣此时需要树立自己的权威。因此,此时的明朝迫切需要让其他国家看到其绝对的军事实力,以维护国家的长期安全与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出海展示明朝的军事成就就成了最好的方式。因此,朱棣派遣郑和出海,以显示自己的军事实力。

总而言之,郑和下西洋是奉命推动明朝的发展,维护国家安全。

这个开放的王朝向后人展示了包容的态度和长远的眼光。同时,它启发我们生活在这个开放的时代,应该主动了解世界的各种变化,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

郑和人物简介

郑和(1371?-1433?),原姓马,明朝开国皇帝朱棣赐姓郑。被誉为云南昆阳府(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的“三宝太监”(又称“三宝太监”)。明代宦官、航海家、外交官。

郑和年轻时曾担任燕王朱棣的侍从。他在战争中很聪明,知识渊博。后参加荆南之战,升任内官、太监。 1405年(永乐三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六次以太监身份下西洋。 1425年(洪熙元年)后,郑和在南京担任驻军太监。 1430年(宣德五年),奉命第七次下西洋。相传他于1433年(宣德八年)途中病逝于古力国。如今,位于南京牛首山南麓的郑和墓可能就是其坟包。

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郑和本人也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展现了他的外交才华、军事谋略和精神品质。并赢得世人的尊重和纪念。晚清以来,郑和研究发展迅速,但许多重要问题仍没有定论。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