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吃年糕的讲究。年糕,又名“年年高”,与“年年高”谐音,寓意人们的工作、生活逐年好转。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1974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发现了水稻种子。这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在7000多年前就开始种植水稻了。
汉代人们称年糕为“年糕”、“饵”、“獍”等。古人在年糕的制作上也有一个从年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瓷》中就有“白茧糖”制作年糕的方法。 “把米饭煮熟,用杵臼加热,然后捣成年糕,一定要熟透了,别让它煮烂了。”有米粒……”糯米蒸熟后,趁热捣成米,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晒干炒熟,滚上糖即可食用。
磨米做糕的方法也很早。这一点从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精要》就可以得到证明。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丝筛过,加水、蜂蜜和成较硬的面团,在面团上贴上枣子、栗子,用蚕叶包裹起来蒸熟。这种糯米糕颇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粉制成,是江南地区的特产。北方有糯米之类的粘性谷物。古代首选粘小米(俗称小黄米)。
这种小米去壳后磨成粉。加水蒸后,呈黄色,粘稠,味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祝丰收的美味佳肴。明代崇祯年间发表的《帝都风光》一文记载,当时的北京人“元旦吃小米糕,称年糕”。不难看出,“年年高”是北方“粘糕”的谐音。
年糕的种类很多,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民的黄年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
年糕从北方到南方都有不同的风味。
北方年糕有蒸和炸两种,都是甜的。南方年糕除了蒸、炸外,还可以切片煎、煮汤,甜咸兼备。据说,年糕最早是在除夕之夜用来祭神祭祖的,后来成为了春节食品。年糕不仅是节日美食,每年还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
正如清末一首诗所云:“人心高,作食和谐音,意年年胜,用来祈求风调雨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