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北京初中生升初除了“先进、特长、晋级、条子、共建、私交、大拨”之外,还有其他类型的途径吗?
家长的选择。三类:一类是不准备参加体制内这套游戏,并且有决心关注高中,或者最晚大学送孩子出国留学,必须是小家庭以上,该比例预计为1%;另一类是不在我们的罐子里的那些担心圈子的人细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受限于时间、精力、财力和学习区域,无法选择学校,只能分配大量座位。你猜一下,整个北京行政区域有50%。城市面积的20%?另外就是绝对一定要走条子或者共建,或者不计成本的给民间支付,10%?第三类,像我这样,现在混在各种坛子里,希望利用点、推文、特殊渠道,同时调动各方关系,实现更好的关系,互惠互利。在城市地区,可能会占60-70%(但实际上我估计,正常使用互联网的人占这部分的不到三分之一)。
在现行体制下,教育资源是不可能平衡的(在美国也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中国。社会上人们有期盼孩子出人头地的传统,未来中国的就业竞争和生存压力也可见一斑;跟风、规避风险、适度的一般人性,以及父母的面子和孩子的自尊心等等,大多数人在这些决定中都会尽可能选择学校,选择好学校。
法律约束和政策规定都在,领导者不敢明目张胆地对抗,舆论也不允许;在中国当前的转型社会,“潜规则”被普遍适用和接受(对所有个人和组织而言),每个人都有选择学校的愿望,所以这就带来了目前初中的混乱局面。
父母焦急、紧张、整天大显身手;公文频发,义气凛然却被默许;学习,就得听父母的唠叨;培训机构与时俱进,独出心裁,效益第一;坑班仍手持琵琶,肆意妄为,三五成群地把玩在掌心。专家教授口若悬河,沙沙作响,耳熟能详;媒体煽风点火、胡言乱语、无理取闹……
你都说完了吗?相关利害关系方。
这就是现状。我们只能适应,不能改变;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改变。
就像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一样,小生初也是如此。你不同意,不愿意,也没有人拿枪逼你,但你却不得不这么做。
走路、发推、发推的父母,大概“骨头”多了,还有些时间、精力、金钱、愿望。他们也认为选择学校对于自己和孩子来说是最好、最现实的选择。尽管抱怨、抱怨、咒骂,挣扎不断,但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小生初的洪流之中。
至少有一个好处是确定的:我们交了很多朋友。
我的想法很多,但是写的公文多,作文少,不知道怎么写。
好在未来还长,慢慢说吧。
牛派的理念;孩子的感受;父母的选择;信息的选择;增长的平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