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敏感期的枷锁,既不被敏感期束缚,消极等待孩子发展,也不被敏感期追赶,逼迫孩子学这学那。无论何时都记住,给予孩子适当的支持和帮助。
Tip1:了解宝宝发展的共性和差异,才能因势利导敏感期部分简单总结了宝宝某个时期的发育特点,让家长对宝宝的一些行为可以多一些宽容,不要暴力干涉。但很多敏感期的概念并没有指出婴儿在某一时期发育的共性和个体差异。家长很容易只关注表面现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时难免会产生误导。例如,很多妈妈坚信一岁是宝宝吃东西的敏感期,这可能会让她们更加支持宝宝自己吃饭,容忍乱吃。然而,很多妈妈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阶段宝宝发育的共性和个体差异。很多一岁以上的宝宝都愿意自己吃饭。首先,由于精细运动技能的发展,他们可以有效地抓取食物或使用勺子。二是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在1到3岁阶段,婴儿通过不断运用自己的各种新能力,已经建立了一定的自主意识。父母应该允许他们做一些他们能做的事情并做出自己的选择,比如自己吃饭、自己拿水杯、在黄裙子和红裙子之间选择黄裙子等等。如果妈妈害怕宝宝做不好而干预他们,不给他们自己做事的机会,不给他们选择的机会,或者经常说“看看你,我就知道你做不好”,就会导致宝宝产生自我怀疑和羞耻感,影响以后健康人格的发展。所以自己吃饭是建立自主感的行为之一,但不是全部。有些宝宝一岁多了,自己吃饭的欲望就不那么强烈了。这可能是由于个体差异造成的。当我们明白这一点后,我们就鼓励有自己吃饭欲望的宝宝,同时注重其他方面自主能力的发展;而自己吃饭欲望不强的宝宝则不必着急。他们还可以在其他方面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只要妈妈细心观察,发现他们的兴趣。而且有些宝宝一岁多了就愿意自己吃饭或者吃得好。为什么两岁多了就不好好吃饭了?这就需要我们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些宝宝可能有其他兴趣,不关心吃东西;有些宝宝可能经常受到父母在其他方面的阻挠,自主性受到伤害,从而失去独立吃饭的兴趣。因此,当我们被“敏感期”观念禁锢时,很容易看不到宝宝发育的真相,蒙蔽了我们的眼睛。只有跳出敏感期,了解宝宝各个时期的共性和个体差异,才能因势利导,帮助宝宝健康成长。Tip2: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被证实对大脑发育至关重要其实,在正常的环境下,宝宝是可以健康发育的。例如,只要宝宝处于正常的环境中,宝宝的视力就可以正常发育,除非将其关在小黑屋里,剥夺了正常的环境就会破坏正常的发育。我们强调父母和周围的人应该对宝宝的需求敏感并定期满足他们的需求。周边环境比较丰富,可以满足宝宝的探索需求。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在促进婴幼儿的成长。唱童谣、躲躲藏藏、一起看书、到户外荡秋千,是孩子发展的基础。如果婴幼儿的日常生活有规律、丰富多彩,父母给予稳定的爱,就不必担心错过敏感期,可以培养孩子某些技能,如阅读、下棋、拉小提琴、写作等。没有证据表明,在生命最初几年存在掌握阅读、乐器或体操等技能的敏感期。这些技能需要大量的训练,没有证据表明必须在生命的最初几年掌握这些技能才能得到最佳发展。相反,如果过早大量练习,它会降低大脑对日常经历的敏感性,从而损害健康发展的基石。在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事实证明,与宝宝进行优质的互动,给予宝宝爱和拥抱,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婴幼儿的大脑发育至关重要。即使在物质条件较差的家庭,父母也经常拥抱孩子、与孩子交谈、做游戏、关心孩子的感受,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物质条件匮乏对大脑发育的不利影响。
日常生活中,让孩子顺其自然,以多种方式体验,而不是把孩子的发展划分为“敏感期”,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利的。妈妈悦读丨解读育儿生活,倡导科学的育儿观念,分享育儿心得与生活心得,引导妈妈更爱自己更爱生活。